2007年6月4日, 倫敦奧組委正式公佈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會徽及官方宣傳片。 然而, 宣傳片視頻在網上公佈後的第一天, 就有一名聽眾致電倫敦廣播電臺稱, 他的女友在看了那段宣傳片後突發癲癇抽搐。 此後, 在不到兩天的時間裡, 電臺又接連收到8起癲癇病人因觀看該宣傳片後突發癲癇的報告。 鑒於此, 倫敦奧組委被迫叫停該宣傳片, 並將視頻從網上悄然撤下。
一段奧運會宣傳片竟可誘導癲癇發作?這在奧運會的歷史上還是頭一回。
一段奧運宣傳短片, 接二連三地引發多起癲癇發作, 這是事出有因,
視覺刺激確會誘導癲癇發作
癲癇發作的實質是, 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所致的短暫腦功能障礙, 病人常表現為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意識喪失等。 而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發熱、強烈的情感刺激, 以及長時間觀看電視、使用電腦引起的視覺疲勞, 甚至閃爍的光線刺激等, 均可能誘發癲癇。 腦電圖檢查中有一種閃光試驗, 就是利用光刺激來誘發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 從而記錄癲癇的病理波。 由此可見, 視覺刺激與癲癇發作不無關係。 研究表明, 癲癇與視覺刺激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各種視覺刺激可作為誘發因素使癲癇病人頻繁發作,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80%通過視覺系統, 其刺激源為光或圖形(圖形是光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在視覺敏感性高的個體身上, 大腦對閃爍光源或模式會作出一種異常的反應, 使個體的致癇閾值降低, 神經細胞因而出現異常放電, 臨床上即表現為各種形式的癲癇發作。
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電視、電腦、視頻遊戲、視頻展覽、迪斯可舞廳的閃光, 甚至百葉窗、條形紋牆壁、自動扶梯、條形衣服、雪面和海面反射的太陽光, 乃至在運行的汽車和火車中看到的透過樹隙的太陽光, 或看到直升機上旋轉的螺旋槳葉, 及焊接時發出的光等視覺刺激, 可能誘發易感人群的癲癇發作,
如此視覺“盛宴”, 癲癇病人受不了
瞭解視覺對誘發癲癇的影響後,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那段“肇事”的倫敦奧運宣傳片, 片中閃爍跳躍的粉、橙、藍、綠等色塊和色帶貫穿全片始終。 在一個長達4秒的跳水片段中, 色塊和色帶先是在運動員的全身滾動閃爍, 繼而運動員躍入水中, 水花和水波又化為使人眼花繚亂的色塊, 迅速閃動後, 色帶和色塊組合幻化成了倫敦奧運會的會徽。 據悉, 第一位發病的癲癇病人, 正是在觀看這些五光十色、變幻莫測的“水花”過程中, 突然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的。
毫無疑問, 動感十足的倫敦奧運宣傳片, 不斷閃爍的斑斕色彩是其最大的亮點, 但恰恰也正是這些高頻閃動的五光十色的視覺刺激,
避免刺激, 怎麼辦
為預防該類癲癇的誘發, 關鍵是避免上述視覺刺激。 各類顯示器, 如電腦顯示器、電視顯示器等, 閃爍率在8~50赫茲時(尤其在20 赫茲以下)視敏感性最高, 因此應選用100赫茲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或TFT(薄膜電晶體型)安全性較好。 癲癇病人觀看電視時, 最好與顯示幕保持其寬度3倍(最好為6倍)以上距離, 並儘量使用遙控器, 避免近距離接觸顯示幕。 避免方向交替的圖形刺激, 不要按快進錄影鍵。 若暴露於激發刺激下, 可單眼閉合或用手掌遮掩單眼, 以使進入視網膜和視皮層的刺激量減少, 從而緩解症狀(要注意, 閉合雙眼反會使刺激在視網膜或視皮層擴散,
一般情況下, 初次發作癲癇的病人暫無須服抗癲癇藥。 對與光刺激有關的癲癇發作, 應積極尋找原因, 排除視覺誘發因素。 如為反射性癲癇, 只須避免接觸有關的視覺刺激, 即可避免再次發作。 但對於癲癇發作頻繁的病人, 則要堅持服用抗癲癇藥物, 如隨意增減藥物或停藥、換藥, 也可能增加癲癇發作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