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嬰兒濕疹的表現有哪些?

嬰兒濕疹, 俗稱“奶癬”, 是一種常見的、由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皮膚炎症, 起病大多在生後1至3個月, 6個月後逐漸減輕, 1歲半後大多數患兒自愈, 一部分患兒延至幼兒或兒童期, 病情輕重不一, 皮疹多見於頭面部, 逐漸蔓延至頸部、肩部、軀幹、四肢, 那麼, 嬰兒濕疹的表現有哪些呢?

1.臨床分期

急性期:起病急, 皮膚表現為多數群集的小紅丘疹及紅斑, 基底水腫, 很快變成丘皰疹及小水皰, 水皰破潰後糜爛, 有明顯的黃色滲液或黃白色漿液性結痂, 厚薄不一, 週邊可見散在小丘疹。 面部皮膚可有潮紅及腫脹。 腋下、腹股溝等部位常合併擦爛。

破潰可能繼發感染。 患兒癢感明顯, 煩躁不安。

亞急性期:因治療不當由急性期濕疹演變而來。 滲出紅腫, 結痂逐漸減輕, 皮損以小丘疹為主, 可有白色鱗屑, 殘留少許丘皰疹及糜爛面。 癢感稍減

慢性期:由急性、亞急性期演變而來, 也可一開始就是慢性期表現。 反復發作, 多見於1歲以上嬰幼兒。 以皮膚粗糙、肥厚、丘疹、鱗屑及色素沉著為主要臨床表現。 多分佈在四肢, 在一定誘因下, 可急性發作, 明顯瘙癢。

2.臨床分型

脂溢型:多見於1~3個月嬰兒。 患兒前額、頰部和眉間皮膚潮紅, 被覆黃色油膩性鱗屑, 頭頂可有較厚的黃色液痂。 嚴重時, 頦下、後頸、腋及腹股溝可有擦爛、潮紅及滲出。

滲出型:多見於3~6個月嬰兒。 患兒雙側面頰可見對稱性小米粒大小紅色丘疹,

間有小水皰和紅斑, 底部水腫, 片狀糜爛, 有黃色漿液滲出。

乾燥型:多見於6個月~1歲嬰兒。 皮損表現為丘疹、紅腫、硬性糠皮樣鱗屑及結痂, 常見於面部、軀幹和四肢側伸面。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