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極拳對於眼身步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只有按照正確的方法, 才能將和式太極拳練好, 所以在練習吳式太極拳之前就要有所瞭解。 那麼下面就讓我們隨著和式太極拳視頻來學習一下吧!
和式太極對眼身步的要求
眼法
眼睛對於練習和式太極拳是非常重要的, 眼睛主要負責觀察地勢、敵情、以指揮肢體因敵變化的器官。
在練習和式太極拳的時候, 身體是要站直的, 然後眼睛需要注視著前方, 目光需要隨著身體轉動。
而且在這個範圍內注意的點即目標外,還自然有面。 俗語說的眼觀六路應當是“一目了然”,而不可能把眼球轉移六個方向。
因此,我對十三勢中的“左顧、右盼”解為左顧的同時應有右盼。 反之,則右顧的同時也有左盼。 顧處是視力的集中點,是眼法的虛處。
有人解為左為顧、右為盼。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左就為顧,右就為盼?恐怕沒有正當理由可以說明。
有些人在打和式太極拳的時候, 會東瞟西看的。 其實這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腳上沒有長眼,步法不適用顧盼字樣。
身法
負責帶動步、手而因敵變化。 它的規律是動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
陳式的全休運動,即以螺旋為主,所以身法也同樣應當是立體螺旋的。 只要眼看固定方向,則身向左右旋轉時,自然形成立體螺旋之狀。
但應注意,在一般拳式中的旋轉方向,經常是45°,而軀幹旋轉上下配合,又經常是胸以下可以隨襠勁的下塌轉得略多於45°。
步法
腳的使用八法為踢、蹬、踹、捭、掃、跺、套、襯。
踢勁在腳尖,蹬勁在腳踵,踹勁在腳掌,卑勁在腳面外側,跺勁在全腳(但分前後,前把勁在足踵裡側,後把勁在足尖裡側),套是將腳進在對方的腿部外側。
和式太極拳拳法不是單單指手
有很多人把和式太極拳拳法僅僅理解為是指手, 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 其實自古以來漢語中大量出現的“動手”都不是僅僅指手的動, 而是指全身肢體的動作。
李雅軒先生和鄭曼青先生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有“手足不要自動”的論述。 如鄭曼青先生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中就明白地指出:“切記一動無有不動,
這段話對於現代太極拳界有些人尤其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這段話一是明確說明了楊澄甫先生秉承代代的傳授認為“一動無有不動, 一靜無有不靜”與“練太極拳不動手”是同一個意義, 二是明確說明了這和式太極拳拳法中的“手”並不是單單指手。
必須明白:太極拳的“動猶靜”是包括全身各部位的, 所以這“手”是借代指全身肢體。
如以腳為例, 符合太極拳的法則要領, 腳的前邁必須是全身由於虛領頂勁引起之沉、腰的作用、著地腳所傳遞來的勁力帶動同側胯內縮等等所引起的;其它腹、胸、背、肩等等之動都是無不由根於腳、主宰於腰的胯之動所引起的,
所以, 結合“一動無有不動, 一靜無有不靜”, 這和式太極拳拳法的“手”是必須理解為手足和其它全身各部位的。
和式太極拳的理論體系
清末武術家、和式太極拳創始人和兆元(1810—1890)首創太極拳“耍拳”理論, 一百多年來廣為流傳, 在這一理論指引下, 由古及今名師輩出。 其在《耍拳論》所講:“太極拳用功之為耍拳, 是吾和式太極拳獨特之處。 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 以柔克剛之理論。 ”充分體現和兆元心境悠遠、匠心獨運, 同時也大為豐富了太極拳論。 一個“耍”字, 將孩童玩耍時輕鬆活潑、自然之態展現眼前:走架招勢輕靈圓活, 神意活潑順遂, 呼吸自然順暢,
“耍拳”理論是和兆元在符合人體結構, 尚天道、崇自然;順乎中醫、易理;利於心法、意念修煉基礎上, 根據自己多年經驗所提出的一套科學、完備的太極拳修煉方法。 它可以使人們順利從“著熟”進入“懂勁”, 進而達到“神明”階段, 逐步隨心所欲, 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 該體系包含和兆元、和慶喜、和學信、和士英等宗師在這方面的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