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膝關節脫位

膝關節脫位是常見的一種關節脫位的現象, 平常在運動或者受到無意中外力的作用都可能發生, 那麼膝關節脫位的原因還有哪些呢?它有哪些分類?我們又該如何治療膝關節脫位呢?通過下文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膝關節脫位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組成。 關節周圍和關節內有堅強的韌帶和肌肉保護, 故結構比較穩定, 一般不易發生脫位, 只有在受到強大外力時才會發生。

膝關節脫位的病因

膝關節脫位, 多因強大暴力作用於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所致。 由於作用力不同, 脛骨上端向前、向後或向側方移位,

其中以向前及向內側移位者較多見。 完全脫位時, 不但關節囊發生破裂, 關節內十字韌帶、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亦可發生撕裂, 有的可合併脛骨結節撕脫性骨折、半月板破裂, 國窩部的神經、血管也可能受擠壓或撕裂, 膝關節內可有明顯的積液。

膝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

按照脫位的程度和是否伴有骨折將膝關節脫位分為以下3類。

1.膝關節(全)脫位

按照脫位時脛骨髁與股骨遠端的相對合的位置分為:①膝關節前脫位;②膝關節後脫位;③膝關節外側脫位;④膝關節內側脫位;⑤膝關節旋轉脫位。

膝關節脫位時關節移位元方向之發生頻率, 一般按下列次序排列:前脫位、後脫位、外側脫位、旋轉脫位和內側脫位。

膝關節前脫位的發生率是後脫位的兩倍, 向內側脫位之病例約是前脫位的1/8。

2.膝關節骨折脫位

通常是在脫位形成過程中, 由於股骨髁對脛骨髁的撞擊, 可以導致脛骨髁的骨折, 並隨著外力的持續而引起骨折移位;當然, 附著處之肌肉收縮亦起重要作用。 在臨床上, 對韌帶附著點處之骨塊撕脫也可看作是伴有骨折的關節脫位。

3.膝關節半脫位

通常是膝關節相應的韌帶結構斷裂導致的脛骨前移、後移或旋轉。 有些學者不主張將半脫位作為膝關節脫位的分類, 建議將其視為膝關節不穩定症一類。

膝關節受傷後, 疼痛劇烈, 小腿可能向前、後、內、外側面移位或扭曲畸形, 失去正常連接關係。 局部觸痛明顯, 皮下有波動空虛感,

並有大片淤血斑, 前後抽屜試驗、內外翻應力試驗、過伸應力試驗均陽性, 應注意有無血管損傷或神經損傷, 仔細檢查足背、脛後動脈搏動及肢體遠端感覺情況。

膝關節脫位的治療

牽引提壓復位法:病人取仰臥位, 助手甲用雙手固定傷肢大腿下段, 助手乙手握傷肢踝部及小腿, 保持膝關節半屈、伸位作對抗牽引。 術者立於傷側, 用雙手按脫位的相反方向提拉、按壓股骨下端與脛骨上端, 如有復位感, 畸形消失, 即表明已復位。 復位後, 緩慢的伸、屈膝關節數次, 再在屈膝位內收、外展活動小腿, 以順正移位的半月板及捲縮的關節囊。 然後, 用注射器抽盡關節內的積液或積血。

注意事項

1.復位過程中, 應注意保護國窩部的神經、血管、嚴禁暴力牽拉。

2.固定:無血運障礙者, 可採用夾板固定膝關節於一百五十度到一百六十五度位6到8周。 有血運障礙徵象者, 應採用小重量牽引, 暴露傷肢以便觀察, 直至血運穩定才可改用夾板固定。 傷後6到8小時血運情況仍無改善者, 應及時轉外科進行血管探查, 並作相應的處理。

3.藥物治療:早期宜加強活血祛瘀, 舒筋活絡, 以促進關節內積液的吸收, 可用桃紅四物東加減;中期與後期的治療與其它部位關節脫位相同。

4.功能鍛煉:在固定期間, 要囑病人充分的作股四頭肌、髖關節和髁關節的主動活動。 6周後, 在保持固定姿勢下作扶拐不負重的步行鍛煉。 解除固定後, 練習膝關節的屈曲及伸直活動;待股四脫肌肌力恢復,

在膝關節屈伸活動較穩定的情況下, 才能傷肢重行走。 若膝關節不穩定, 過早負重行走, 則滑膜挹被損傷, 並可發生創傷性關節炎。 其治療方法, 是加強股四頭肌的功能活動, 並裝備護膝或支架護傷肢。

結語:本篇文章主要為大家介紹了關於膝關節脫位的情況, 如果膝關節脫位了可以通過文中的介紹的方法進行治療, 同時在恢復期也要注意一些事項, 以免對恢復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