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二、小兒髖關節半脫位

髖關節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關節, 在現實生活中髖關節也比較容易發生脫位的現象。 對於嬰幼兒來說, 小兒髖關節半脫位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症, 那麼導致小兒髖關節半脫位的原因有哪些?它有哪些臨床表現, 我們應該如何治療呢?通過下文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小兒髖關節半脫位

本病為臨床上常見的小兒髖關節損傷。 5歲以下幼兒, 股骨頭發育死尚不健全, 關節囊也比較鬆弛。 所以, 易在互相打鬧時跌撲、急跑時摔倒猛力扭轉髖關節, 或自高處往下跳單足著地而致傷。

小兒髖關節半脫位的病因

具體的發病原因現在還不太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是, 臀位出生的女嬰較容易得這種病。 這種病有時在新生兒時期就會出現症狀, 如果發現三四個月大的嬰兒兩條腿外觀不一致, 仰臥時其中一條有可能脫位的腿不能完全打開, 或者發現他的兩個膝蓋有高低的話, 年輕的爸爸媽媽可得趕緊抱孩子去醫院檢查了。

這種病, 如果不及時治療的話, 寶寶的骨盆日後會向前突出, 走路的樣子也會很古怪。 當然啦, 如果家長發現得早, 又能注意一些像尿布的正確墊法等常識, 大部分情況下, 寶寶能自然地好起來;可是, 如果過了3個月仍不見好, 就要使用腰帶治療法進行治療, 約90%的患兒都會好轉。

孩子到了5—10 歲, 遇到滑倒、劈叉、溜冰等情況均可發生後天性的髖關節半脫位

它是因髖關節過度外展、外旋, 使股骨頭與髖臼窩之間發生微小移動, 致使關節周圍組織嵌入其中的病症。 相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而言, 後天性脫位發生的概率要高很多, 不過, 這種急性病通過中醫推拿, 經中醫推拿手法復位後, 痊癒的機會也很大。

小兒髖關節半脫位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病有明顯外傷史, 多見於學齡前男性兒童。

2.傷側髖關節腫脹、疼痛, 可沿大腿內側向膝部放散。

3.傷側髖關節處於外展、外旋、屈曲位, 走路多以足尖著地、跛行;髖關節伸直受限制, 臥床休息無任何症狀。

4.檢查:傷兒仰臥位, 被動屈膝屈髖時, 疼痛顯著, 髖關節可觸及股骨頭位置不正常, 或在大轉子內下方觸及筋肉異常,

有皺褶, 或沿大腿縱軸方向觸及條索狀韌帶剝離, 壓痛明顯。

5.X線檢查:常可顯示股骨頭位置不正。

小兒髖關節半脫位的手法治療

牽引過屈提旋法 傷兒取仰臥位, 助手用雙手分別插入傷兒兩腋下。 術者立於傷側, 雙手呈前後位握住傷肢小腿部, 與助手作對抗牽引。 繼之, 強屈髖、膝關節至最大限度, 而後將髖膝關節放于九十度屈曲位向上提牽, 在牽引下外旋、外展、伸直髖關節, 半脫位即可整複, 症狀消失, 行走如帶。

若系髖關節周圍筋肉不正, 應加用“旋髖理筋舒順法”處理。 手法操作如下:

傷兒仰臥位。 術者立於傷側, 將傷肢小腿夾於腋下, 一手托住國窩部下方, 屈伸、環轉髖關節;同時, 另手食、中指觸摸股骨大轉子及關節囊,

借髖關節內收內旋、外展、外旋之力, 可在轉子窩處觸及筋肉不正或有皺褶。 摸清楚後按原位推正, 再由近端向遠端按壓3到5遍, 症狀多立即消失, 行走如常。

注意事項

1.手法治療後, 應囑傷兒3日內不要強力活動髖關節。

2.若病程較長, 觸診無陽性發現者, 應作X線檢查, 以排除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多見於6到8歲兒童)、髖關節結核、化膿性髖關節炎等。

日常關注要點

1、平時抱或背患兒的時候, 要注意使他的腿向左右兩邊充分打開。

2、寶寶學會站立後, 留心其兩腿是否有長短。

家庭護理要點

1、寶寶睡的床褥要選稍微硬一些的, 以防小屁股沉下去, 對病情康復不利。

2、患兒的褲子要稍大一些, 最好是有背帶的那種, 這能使寶寶自由地活動腿腳,

伸展髖關節和膝蓋。

結語:看完這篇文章, 我們能夠清楚的瞭解到小兒髖關節半脫位的相關知識, 通過手法治療能夠對這種病症起到較好的緩解與治療的作用, 同時在家庭中也要注意日常的護理, 對於恢復和預防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