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九、腰椎管狹窄症

腰椎管狹窄症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病症, 一般多發生于中年男性, 它的表現為間歇性腰腿痛, 那麼導致這種病症的原因有哪些?患上腰椎管狹窄症, 我們應該如何治療呢?通過下文來瞭解一下相關知識吧。

腰椎管狹窄症

腰椎管狹窄症, 是由原發因素或繼發因素所產生的椎管腔比正常狹小, 以馬尾神經受壓、出現間歇性跛行和間歇性疼痛為特徵的一種腰腿痛疾病。 多發生於四十歲左右的男性體力勞動者。

椎管是由多個脊椎的椎孔(由椎體和椎弓圍成)縱行連接而成。 因內藏脊髓, 又稱為脊髓管。

椎管的前壁為椎體、椎間盤、後縱韌帶, 側壁為椎弓根、椎間孔(因脊神經通過該孔離開椎管, 故又稱脊神經孔)部分弓間韌帶(因肉眼觀呈黃色, 又稱黃韌帶), 後壁為椎板、關節突和弓間韌帶的大部分。 椎管壁的韌帶組織, 有極其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分佈。 腰部椎管的主要作用, 是保護脊髓及馬尾神經根。

腰椎管狹窄症的病因病理

1.原發因素:由於先天發育因素所致的椎管腔狹小, 稱為原發性椎管狹窄, 臨床比較少見。 如全腰椎椎板增厚、腰椎椎弓崩裂、隱性脊椎裂等。 椎管狹窄的標準:1.腰椎管的橫徑小於二十毫米, 前後徑小於十五毫米, 為椎管狹窄;2.椎管前後徑乘橫徑與椎體前後徑乘橫徑的比例, 正常為1比4.5, 如椎管徑比例少於此數者,

應考慮椎管狹窄的可能。 椎管與椎體的比例, 在X線拍片上的測量不夠精確, 故多在椎管造影時進行測量。

2.繼發因素:為後天多種因素引起的椎管狹小, 多數繼發性椎管狹窄的病例, 原來就有發育性狹窄。 如椎弓根過短、椎板肥厚、關節突肥大等。 在發育過程中, 這些結構自繼發增生性改變, 易出現椎管狹窄的症狀與體征。

(1)黃韌帶肥厚:是引起椎管狹窄的多見原因, 腰部黃韌帶的正常厚度為4毫米, 若其厚度超過4毫米, 則為增厚(黃韌帶是一種彈性很強的組織, 纖維方向近於垂直, 起始於上一椎弓的下緣, 抵止於下一椎弓的上緣, 與兩側小關節和棘間韌帶前部互相融合)。 當脊柱前屈時, 黃韌帶上下伸展, 脊柱伸直時,

黃韌帶收縮, 正常情況下, 不形成皺褶。 在反復的間接外傷、慢性勞損的基礎上, 可引起黃韌帶退變、增生、肥厚。 。 當脊柱過伸運動時, 該韌帶發生皺褶, 擠壓脊髓或馬尾神經, 並可引起迴圈障礙。

(2)椎間隙狹窄及小關節肥大:由於椎間盤的退變, 引起椎間隙狹窄、椎間韌帶鬆弛、椎體相對位置改變, 甚者可發生假性滑脫。 關節突由於增加了額外負擔, 而繼發退行性變、增生肥大, 產生椎間孔的狹小, 壓迫脊神經根。

(3)椎板肥厚:椎板的增生、肥厚, 亦可造成椎管腔狹小。 椎板厚度超過7毫米者, 即為肥厚的表現。

3.醫源性因素:由於手術治療不當, 所致的椎管腔狹小, 稱為醫源性椎管狹窄。 如椎弓峽部裂伴脊椎滑脫的病例, 施行植骨手術後, 骨塊壓迫或因手術後創傷組織形成的瘢痕、增生過多等所引起的椎管狹窄。

《金匱翼》載:“瘀血腰痛”, “血脈凝澀, 經絡壅滯。 ”本病為脈絡受阻, 瘀血為病。 腎主腰腳, 其經貫脊絡腎, 肝藏血主筋, 治之宜從肝腎二經著手, 採用活血化瘀, 通經活絡, 滋肝補腎法進行加減、辯證論治。

腰椎管狹窄症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1.發病年齡、性別

本病出現症狀的年齡, 多見於四十歲以上的重體力勞動者, 男性多於女性。

2.症狀

以間歇性疼痛和間歇性跛行為特點。 病人主訴之一是怕走路, 有的只能走幾十米或百米左右, 甚者僅僅站立或挺腰時, 即可出現一側或兩側下肢疼痛、麻木、發脹、無力或感覺異常, 繼續行走, 可出現下肢發軟或邁步不穩, 坐下或蹬下休息幾分鐘後症狀可明顯減輕或消失,

而又可繼續行走。 騎自行車多無症狀(此種表現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相似, 但其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搏動良好)。 間歇性疼痛與跛行, 是因馬尾神經受壓, 缺血所致, 故又稱為馬尾性間歇性跛行及疼痛。 隨病情發展, 症狀可有開始的間歇性發展到持續性加重的趨勢。 晚期則出現下肢肌肉萎縮、肌力和腱反射的改變。

3.體征

(1)咳嗽、噴嚏, 大笑等腹壓增加時, 並不引起腰腿痛症狀的加重, 這是因為狹窄部位常可發生脊髓腔梗阻, 腦脊液的迴圈已不受腹壓變化的影響。 伴有腰椎間盤突出時則腹壓增高可使症狀加重。

(2)腰部後伸, 腰腿痛加重, 向前彎腰則症狀減輕。 患者常採用略向前屈腰的姿勢, 以保持椎管的通暢,防止疼痛。

(3)站立或行走時,腰腿痛顯著,臥床休息片刻後症狀緩解。本病患者自覺症狀多而較重,但在體檢中陽性體征則不明顯,原因是病人在仰臥時進行檢查,某些特徵已因平臥而消失。腰椎間盤突出症則不相同,常須臥床數天或十數天症狀始有緩解,且陽性體征較為明顯。

若椎管狹窄同時伴有椎間盤突出者,則可同時兼有兩者的症狀,對此即使做椎管造影也不易區別,只有在手術探查中才可發現突出的椎間盤組織。椎間盤突出,可進一步加重椎管狹窄的症狀,兩種疾病可同時發生,也可先後出現。

(4)患肢動脈搏動良好,腱反射,直腿抬高試驗多正常。

4.X線檢查

X線拍片,對繼發性椎管狹窄者無明顯異常顯示,原發性椎管狹小者,可提示椎弓根短粗,椎弓根間距(椎管橫徑)小於二十毫米,椎體後緣與棘突基底間的距離(椎管前後徑)小於十五毫米者,可考慮椎管狹窄症。繼發性椎管狹窄,採用椎管碘油造影,可發現油柱呈節段性狹窄(呈葫蘆狀),或完全梗阻,後者可於彎腰或臥床休息造影劑通過。若油柱的前後徑小於8毫米,即可確診為腰椎管狹窄。

根據發病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符合間歇性疼痛和間歇性跛行為主症;腰部後伸時,下腰部疼痛及下肢疼痛、麻脹加重;行走、站立時疼痛,蹲下或臥床休息後症狀緩解;患肢動脈搏動,腱反射正常,直腿抬高陰性,主訴與客觀檢查的矛盾,結合X線提示結果,即可作出診斷。不難與其它疾病引起的腰伴腿痛進行鑒別。

腰椎管狹窄症的治療

按摩手法治療本症,對部分病例可取得一定療效或滿意的效果。手法治療本病的作用,在於消除椎管壁軟組織的扭曲和腫脹,以舒通脈絡。如腰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的部分病例,及原來就有椎管腔狹小,加之損傷引起的水腫等病理改變所造成的繼發性椎管狹窄,均可參照有關章節的治療手法進行施術。若按摩治療無效或症狀狀明顯加重者,應停止手法治療,動員其手術減壓。一般應非手術療法觀察1到3個月,不宜輕易把本症排除於按摩治療之外,但施手法時,一定要慎重,手法不能粗暴,過猛,避免引起新的損傷。手法同時可配合內服中藥,以提高治療效果。內服中藥如下:

通督活血湯(經驗方)治腰腿痛、腰椎管狹窄症。

處方:當歸9克、赤芍9克、丹參9克、黃芪十五克、杜仲9克、狗脊9克、蘇木9克、地龍9克、鹿角9克。煎服。

(附)腰骶椎變異與腰痛

(一)移行椎

移行椎,是指某段椎骨數目的的增減。包括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第5腰椎橫突肥大(呈翼狀)與骶骨或髂骨相對形成假關節者,稱無骨性癒合;若二者有骨紋相連接者稱骨性癒合。第5腰椎突橫突與髂骨重疊,尚未與骶骨形成假關節者,歸入橫突肥大類。

第5腰椎骶化:即第5腰椎與第一骶椎形成骨性連接。在脊柱的所有椎間關節中,腰骶關節最易遭受損傷。正常的第5腰椎,位於兩側髂骨之間,借強大的髂腰韌帶固定於骶骨。若第5腰椎骶化,無髂腰韌帶固定的第4腰椎乃變成了一個活動的末節腰椎,第4、5腰椎的椎間關節乃變成了腰骶關節。因此,位於髂骨脊平面,成為腰骶關節的第4椎間關節,由於無強大的髂腰韌帶固定,故容易因暴力而損傷。

第1骶椎腰化:即第1、2骶椎未能形成骨性融合。構成骶髂關節的骶骨關節面,乃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能夠活動的腰化的第1骶椎,二是互相融合的2、3骶椎,因此減弱了骶髂關節的穩定性,成為骶髂關節損傷的內在因素。

第5腰椎橫突和第5腰椎橫突骶化:前者多無臨床症狀;後者多形成假關節,常見於單側,可無症狀。若在常期活動中產生骨關節的炎性改變,擠壓或牽拉附近的筋肉組織和神經根時,可出現疼痛。單側橫突骶化,易引起腰痛,可能與結構的不平衡有關。若雙側橫突骶化,限制了腰骶關節的活動,則會增加上一個椎間關節的損傷機會。

(二)隱性脊椎裂

為骶椎上部未形成骨性連接,椎板缺損所致。X線片可提示在未癒合的椎板之間顯示一個發育不全的游離棘突。由於棘上韌帶失去了固定點,故降低了腰骶關節的穩定性。第5腰椎椎板亦可發生同樣畸形,小的隱裂可不出現症狀;若裂隙在十到二十毫米左右、附著於上面的筋肉組織經常受到牽拉而損傷,甚者可影響骶部的神經,產生腰伴下肢疼痛。

(三)脊椎分離

由於發育因素造成椎骨任何一個部位未能骨化,僅以纖維組織連接,稱為脊椎分離,多見下段腰椎。在這些組織的堅固時期,加之腰椎間韌帶和周圍筋肉的保護,可不出現任何症狀。隨著年齡增加,這些組織發生退變或長期受牽拉與擠壓,引起受累脊椎變形或移位,出現脊柱姿勢畸形。產生頑固性腰痛或伴單、雙側坐骨神經痛。

(四)後關節異常

後關節(關節突間關節)的異常發育,對腰部的活動方向及運動範圍發生重要影響。當關節面排列為矢狀位時,便於屈伸運動,但有礙於旋轉;排列為冠狀位。少數病例,腰部的關節面,一側皆為矢狀位,而對側皆為冠狀位。這種結構上的變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腰部的正常活動,故長期的屈伸及旋轉動作,可引起骨性關節炎改變,而致慢性腰痛。

(五)棘突異常

腰椎棘突有寬窄的不同。有人棘突過寬,于直立位時,各個棘突可互相接觸,阻止腰部的後伸活動,長期反復的碰撞、摩損,則可在棘突間形成假關節,若假關節發生炎症改變,即引起慢性腰痛。也有的人棘突過窄,而發生不正常的腰部過度後伸,多為練藝者的先天有利條件。

(六)椎間隙狹窄

正常情況下,腰段脊柱的下椎間隙應大於上椎間隙(腰5骶1椎間隙除外)。測量方法:在X線側位片上測量相鄰椎體緣前、中、後三個點之間的距離,如果下椎間隙中有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小於上椎間隙1毫米以上者,即可定為椎間隙狹窄。

椎間隙狹窄,是椎間盤受明顯外傷,或長期勞損而發生變性所致,多發生於負重與活動幅度較大的下腰段。椎間盤變性可繼法椎體邊緣硬化、不齊、磨損和碎裂,甚者可引起髓核突出。椎間隙狹窄,必引起椎間關節的關節面相對位置關係發生改變,並可發展為創傷性骨關節炎。若椎間隙明顯變窄(椎間盤嚴重變性),時間較長者,多可導致腰痛。反之,椎間盤變性輕、時間短,則不出現腰痛。

(七)椎體邊緣硬化

此種改變發生的基礎是椎間盤變性,與一般骨關節病所見的關節面硬化發生原理相同。此與椎間隙狹窄相比,發生率較低。

(八)唇樣增生

唇樣增生又稱唇突,唇突是指腰椎椎體邊緣出現的唇形增生。唇突的形成,是在長期活動中,由於對骨膜的牽拉、刺激而引起骨膜下血腫、硬化、機化、鈣化所致。因為腰椎的活動度及負荷愈向下愈大,所以唇突發生在下腰椎者較多,而且嚴重。年齡越大,唇突的發生率越高,但一般無腰痛症狀。若唇突發生於椎體後小緣,則多出現腰伴坐骨神經痛,而類似下腰段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症狀與特徵。

結語:通過小編上文對腰椎管狹窄症相關知識的介紹,大家對於它的病因和臨床表現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應該都有了一定的瞭解了。腰椎管狹窄症不但可以通過手法治療,還可以通過中藥處方來加以調理。

以保持椎管的通暢,防止疼痛。

(3)站立或行走時,腰腿痛顯著,臥床休息片刻後症狀緩解。本病患者自覺症狀多而較重,但在體檢中陽性體征則不明顯,原因是病人在仰臥時進行檢查,某些特徵已因平臥而消失。腰椎間盤突出症則不相同,常須臥床數天或十數天症狀始有緩解,且陽性體征較為明顯。

若椎管狹窄同時伴有椎間盤突出者,則可同時兼有兩者的症狀,對此即使做椎管造影也不易區別,只有在手術探查中才可發現突出的椎間盤組織。椎間盤突出,可進一步加重椎管狹窄的症狀,兩種疾病可同時發生,也可先後出現。

(4)患肢動脈搏動良好,腱反射,直腿抬高試驗多正常。

4.X線檢查

X線拍片,對繼發性椎管狹窄者無明顯異常顯示,原發性椎管狹小者,可提示椎弓根短粗,椎弓根間距(椎管橫徑)小於二十毫米,椎體後緣與棘突基底間的距離(椎管前後徑)小於十五毫米者,可考慮椎管狹窄症。繼發性椎管狹窄,採用椎管碘油造影,可發現油柱呈節段性狹窄(呈葫蘆狀),或完全梗阻,後者可於彎腰或臥床休息造影劑通過。若油柱的前後徑小於8毫米,即可確診為腰椎管狹窄。

根據發病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符合間歇性疼痛和間歇性跛行為主症;腰部後伸時,下腰部疼痛及下肢疼痛、麻脹加重;行走、站立時疼痛,蹲下或臥床休息後症狀緩解;患肢動脈搏動,腱反射正常,直腿抬高陰性,主訴與客觀檢查的矛盾,結合X線提示結果,即可作出診斷。不難與其它疾病引起的腰伴腿痛進行鑒別。

腰椎管狹窄症的治療

按摩手法治療本症,對部分病例可取得一定療效或滿意的效果。手法治療本病的作用,在於消除椎管壁軟組織的扭曲和腫脹,以舒通脈絡。如腰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的部分病例,及原來就有椎管腔狹小,加之損傷引起的水腫等病理改變所造成的繼發性椎管狹窄,均可參照有關章節的治療手法進行施術。若按摩治療無效或症狀狀明顯加重者,應停止手法治療,動員其手術減壓。一般應非手術療法觀察1到3個月,不宜輕易把本症排除於按摩治療之外,但施手法時,一定要慎重,手法不能粗暴,過猛,避免引起新的損傷。手法同時可配合內服中藥,以提高治療效果。內服中藥如下:

通督活血湯(經驗方)治腰腿痛、腰椎管狹窄症。

處方:當歸9克、赤芍9克、丹參9克、黃芪十五克、杜仲9克、狗脊9克、蘇木9克、地龍9克、鹿角9克。煎服。

(附)腰骶椎變異與腰痛

(一)移行椎

移行椎,是指某段椎骨數目的的增減。包括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第5腰椎橫突肥大(呈翼狀)與骶骨或髂骨相對形成假關節者,稱無骨性癒合;若二者有骨紋相連接者稱骨性癒合。第5腰椎突橫突與髂骨重疊,尚未與骶骨形成假關節者,歸入橫突肥大類。

第5腰椎骶化:即第5腰椎與第一骶椎形成骨性連接。在脊柱的所有椎間關節中,腰骶關節最易遭受損傷。正常的第5腰椎,位於兩側髂骨之間,借強大的髂腰韌帶固定於骶骨。若第5腰椎骶化,無髂腰韌帶固定的第4腰椎乃變成了一個活動的末節腰椎,第4、5腰椎的椎間關節乃變成了腰骶關節。因此,位於髂骨脊平面,成為腰骶關節的第4椎間關節,由於無強大的髂腰韌帶固定,故容易因暴力而損傷。

第1骶椎腰化:即第1、2骶椎未能形成骨性融合。構成骶髂關節的骶骨關節面,乃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能夠活動的腰化的第1骶椎,二是互相融合的2、3骶椎,因此減弱了骶髂關節的穩定性,成為骶髂關節損傷的內在因素。

第5腰椎橫突和第5腰椎橫突骶化:前者多無臨床症狀;後者多形成假關節,常見於單側,可無症狀。若在常期活動中產生骨關節的炎性改變,擠壓或牽拉附近的筋肉組織和神經根時,可出現疼痛。單側橫突骶化,易引起腰痛,可能與結構的不平衡有關。若雙側橫突骶化,限制了腰骶關節的活動,則會增加上一個椎間關節的損傷機會。

(二)隱性脊椎裂

為骶椎上部未形成骨性連接,椎板缺損所致。X線片可提示在未癒合的椎板之間顯示一個發育不全的游離棘突。由於棘上韌帶失去了固定點,故降低了腰骶關節的穩定性。第5腰椎椎板亦可發生同樣畸形,小的隱裂可不出現症狀;若裂隙在十到二十毫米左右、附著於上面的筋肉組織經常受到牽拉而損傷,甚者可影響骶部的神經,產生腰伴下肢疼痛。

(三)脊椎分離

由於發育因素造成椎骨任何一個部位未能骨化,僅以纖維組織連接,稱為脊椎分離,多見下段腰椎。在這些組織的堅固時期,加之腰椎間韌帶和周圍筋肉的保護,可不出現任何症狀。隨著年齡增加,這些組織發生退變或長期受牽拉與擠壓,引起受累脊椎變形或移位,出現脊柱姿勢畸形。產生頑固性腰痛或伴單、雙側坐骨神經痛。

(四)後關節異常

後關節(關節突間關節)的異常發育,對腰部的活動方向及運動範圍發生重要影響。當關節面排列為矢狀位時,便於屈伸運動,但有礙於旋轉;排列為冠狀位。少數病例,腰部的關節面,一側皆為矢狀位,而對側皆為冠狀位。這種結構上的變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腰部的正常活動,故長期的屈伸及旋轉動作,可引起骨性關節炎改變,而致慢性腰痛。

(五)棘突異常

腰椎棘突有寬窄的不同。有人棘突過寬,于直立位時,各個棘突可互相接觸,阻止腰部的後伸活動,長期反復的碰撞、摩損,則可在棘突間形成假關節,若假關節發生炎症改變,即引起慢性腰痛。也有的人棘突過窄,而發生不正常的腰部過度後伸,多為練藝者的先天有利條件。

(六)椎間隙狹窄

正常情況下,腰段脊柱的下椎間隙應大於上椎間隙(腰5骶1椎間隙除外)。測量方法:在X線側位片上測量相鄰椎體緣前、中、後三個點之間的距離,如果下椎間隙中有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小於上椎間隙1毫米以上者,即可定為椎間隙狹窄。

椎間隙狹窄,是椎間盤受明顯外傷,或長期勞損而發生變性所致,多發生於負重與活動幅度較大的下腰段。椎間盤變性可繼法椎體邊緣硬化、不齊、磨損和碎裂,甚者可引起髓核突出。椎間隙狹窄,必引起椎間關節的關節面相對位置關係發生改變,並可發展為創傷性骨關節炎。若椎間隙明顯變窄(椎間盤嚴重變性),時間較長者,多可導致腰痛。反之,椎間盤變性輕、時間短,則不出現腰痛。

(七)椎體邊緣硬化

此種改變發生的基礎是椎間盤變性,與一般骨關節病所見的關節面硬化發生原理相同。此與椎間隙狹窄相比,發生率較低。

(八)唇樣增生

唇樣增生又稱唇突,唇突是指腰椎椎體邊緣出現的唇形增生。唇突的形成,是在長期活動中,由於對骨膜的牽拉、刺激而引起骨膜下血腫、硬化、機化、鈣化所致。因為腰椎的活動度及負荷愈向下愈大,所以唇突發生在下腰椎者較多,而且嚴重。年齡越大,唇突的發生率越高,但一般無腰痛症狀。若唇突發生於椎體後小緣,則多出現腰伴坐骨神經痛,而類似下腰段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症狀與特徵。

結語:通過小編上文對腰椎管狹窄症相關知識的介紹,大家對於它的病因和臨床表現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應該都有了一定的瞭解了。腰椎管狹窄症不但可以通過手法治療,還可以通過中藥處方來加以調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