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常見疾病>正文

如何辨證治療肝硬化患者嘔血

肝硬化患者嘔血, 大多是由於胃底食管靜脈的破裂所致。 一般來講, 肝硬化患者嘔出的血常呈紫紅色或暗紫色, 臨床上常可辨證為胃熱壅盛、肝火犯胃和脾虛不攝3種情況。 其症狀表現和治療原則分析如下:

胃熱壅盛型

常見症狀可有脘脹腹悶, 甚至感到隱隱作痛, 嘔血呈紅色或紫黯色, 伴有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 其舌紅苔黃膩, 脈滑數, 治療宜選瀉心湯及十灰散。

瀉心湯:《金匱要略》中載, 由大黃、黃芩、黃連等組成。

十灰散:《十藥神書》中載, 由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白茅根、茜草根、山梔、大黃、牡丹皮、棕櫚皮等共製成炭灰組成。

肝火犯胃型

該類型的嘔血常呈紅色或紫黯色, 且伴有口苦脅痛、心煩易怒、寐少夢多等症狀。 其舌質紅絳、脈弦數, 治療宜選用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中載, 由龍膽草、生地黃、當歸、柴胡、甘草、木通、澤瀉、車前子、梔子、黃芩等組成。

脾虛不攝型

該類型的肝硬化患者其吐血常纏綿反復、時輕時重, 且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灰白。 其舌質淡、脈細數, 治療宜選歸脾湯或黃土湯。

歸脾湯:《濟生方》中載, 由白術、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甘草、當歸、遠志等組成。

黃土湯:《金匱要略》中載, 由灶心黃土、甘草, 幹地黃、白術、阿膠、炮附子、黃芩等組成。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