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常見瀉藥 如何選擇?

治療便秘的藥物很多, 但多數不適於慢性便秘患者, 亦不適宜長期適用。 當前, 濫用瀉藥的現象較為普遍, 臨床上應慎重選用。 常見的瀉劑分以下幾類:

一、刺激性瀉劑:系通過刺激結腸粘膜、肌間神經叢、平滑肌, 增加腸道蠕動和粘液分泌而發生作用, 常見的有大黃、備瀉葉、酚酞、蓖麻油等。

大黃、番瀉葉含葸醌, 由結腸細菌水解成活性成分後發生作用, 僅作用於結腸或遠端回腸。 大黃口服後6~8小時排出稍軟的大便;番瀉葉服用後8~10小時引起瀉下, 如量大可因刺激太強引起腹痛及盆腔充血, 故月經期、妊娠期禁用。

蒽醌類可引起“結腸黑變”, 即黑色素沉積在結腸粘膜, 常發生於用藥4~13個月後, 停止用藥後3~6個月可消失, 一般不會引起遠期病變。

酚酞口服後在腸內與鹼性腸液相遇形成可溶性鈉鹽, 對結腸有刺激作用, 導瀉較溫和, 服藥後4~8小時排出軟便。 部分由膽汁排泄, 腸內再吸收形成腸肝迴圈, 故一次給藥作用可維持3~4天。 蓖麻油口服後至小腸水解, 釋放出蓖麻油酸鈉, 刺激小腸主動分泌過程, 減少糖吸收, 促進腸蠕動, 服藥後3~5小時排出稀便。

刺激性瀉劑可引起嚴重絞痛, 長期服用可致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 當有規律地使用多年後, 可引起“瀉性結腸”, 因難以識別, 常被診斷為頑固性便秘而施以更多的瀉劑, 甚至施以其他不當的治療。

二、機械性瀉劑:

系通過增加糞便的容量或改變糞便的成分以增加結腸推進運動, 又可分為下幾類:

1、鹽類瀉劑:如硫酸鎂、硫酸鈉, 因口服後不易吸收, 使腸腔內滲透壓升高, 阻止了水分的吸收, 致使腸內容物積增大, 腸道擴張而刺激腸蠕動。 作用較快, 口服後0。 5~3小時、直腸給藥後5~15分鐘發生作用。 可用於急性便秘, 灌腸則常用於糞便嵌塞, 不能長期使用。 腹瀉劇烈者可致脫水。

2、膨脹性瀉劑(充腸劑):這種製劑含纖維素, 吸水後形成柔軟的凝膠, 使糞便容易排出, 並可刺激腸蠕動。 服後1至數天發生作用, 無全身作用, 可以長期使用, 尤在低纖維膳食、妊娠期、撤退刺激性瀉劑時為宜。 小麥麩皮、玉米麩皮、魔竽澱粉、瓊脂、甲基纖維素、車前子製劑等均屬此類。

服用這類製劑時須注意多飲水;有腸狹窄者, 因可引致腸堵塞, 應慎用。

3、軟化劑:為表面活化劑, 能使糞便中的脂肪與水容易混合, 並增加腸道分泌, 如辛丁酯酸鈉(鈣)。 通過口服, 本身不吸收, 但可增加其他物質的吸收, 可能與瀉劑的肝毒性有關。 只宜於短期(1~2周)使用, 故不適合用於慢性便秘。

4、潤滑劑:如石蠟油。 在腸道中不被消化吸收, 可包繞糞塊, 使之容易排出;同時又妨礙結腸對水的吸收, 故能潤滑腸腔、軟化大便, 口服後6~8小時發生作用。 長期使用可妨礙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不應與表現活性劑同時使用, 以名增加礦物油的吸收。 本品還是從肛門漏出, 引起瘙癢。 只能短期使用, 不適於慢性便秘。

5、高滲性瀉劑:因高滲性作用,

增加腸腔內壓, 刺激腸蠕動。 甘油直接注入直腸後, 由於高滲透壓刺激直腸壁引起排便反射, 兼有潤滑作用, 幾分鐘內可引起排便。 乳果糖經結腸細菌代謝為低分子時的酸, 降低結腸pH值, 增加腸蠕動。

6、其他瀉劑:曾使用過的一些瀉劑還有甘汞、蘆薈、牽牛、巴豆、硫磺等, 現已不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