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針灸中常用灸法

不知道大家對這個中醫針灸的相關知識瞭解的有多少呢?那麼,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個針灸的常用灸法以及這個針灸方面的相關知識, 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艾炷直接灸

將灸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 稱為直接灸。 根據灸後有無燒傷化膿, 又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

化膿灸(瘢痕灸)

用黃豆大或棗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 局部組織經燙傷後, 產生無菌性化膿現象, 能改善體質, 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作用。 目前臨床上, 常用此法對哮喘、慢性胃腸炎、發育障礙等疾病和體質虛弱者進行施治。

操作方法

1.體位的選擇和點穴

因灸治要將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 並且施治時間較長, 故要特別注意體位的選取, 要求體位平正、舒適。 待體位擺妥後, 再在上面正確點穴。

2.艾炷的安放和點火

首先按要求製作好所需的艾炷, 除單純採用細艾絨外, 也可在艾絨中加入一些芳香性藥末, 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 有利於熱力的滲透。 然後, 在施灸的穴位處塗以少量的蔥、蒜汁或凡士林, 以增強粘附和刺激作用。 艾炷放好後, 用線香將之點燃。 每灸完一壯, 以紗布蘸冷開水抹淨所灸穴位, 複按前法再灸, 一般可灸7~9壯。

3.敷貼藥膏

灸治完畢後, 應將局部擦拭乾淨, 然後在施灸穴位上敷貼玉紅膏,

可1~2日換貼一次。 數天后, 灸穴逐漸出現無菌性化膿反應, 如膿液多, 膏藥亦應勤換, 約經30~40天, 灸瘡結痂脫落, 局部留有疤痕。 在灸瘡化膿時, 局部應注意清潔, 避免污染, 以免併發其他炎症。 同時, 可多食一些營養較豐富的食物, 促使灸瘡的正常透發, 有利於提高療效。 如偶爾發現有灸瘡久不癒合者, 可採用外科方法予以處理。

非化膿灸(無瘢痕灸) 近代對灸法的應用, 有以達到溫燙為主, 不致透發成灸瘡, 稱為非化膿灸。 其方法是, 先將施灸部位塗以少量凡士林, 然後將小艾炷放在穴位上, 並將之點燃, 不等艾火燒到皮膚, 當患者感到灼痛時, 即用鑷子將艾炷夾去或壓滅, 更換艾炷再灸, 連續灸3~7壯, 以局部皮膚出現輕度紅暈為度。

因其不留瘢痕, 易為患者接受。 本法適用於虛寒輕證。

艾炷間接灸

又稱間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墊一襯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 稱間接灸。 因其襯隔藥物的不同, 又可分為多種灸法。 其火力溫和, 具有艾灸和墊隔藥物的雙重作用, 患者易於接受, 較直接灸法常用, 適用於慢性疾病和瘡瘍等。

1.隔薑灸

將新鮮生薑切成約0.5cm厚的薄片, 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 上置艾炷。

放在穴位施灸, 當患者感到灼痛時, 可將薑片稍許上提, 使之離開皮膚片刻, 旋即放下, 再行灸治, 反復進行。 或在薑片下襯一些紙片, 放下再灸, 直到局部皮膚潮紅為止。 本法簡便易行, 一般不會引起燙傷, 臨床應用較廣。 生薑味辛, 性微溫。 具有解表, 散寒,

溫中, 止嘔的作用。 故此法多用於治療外感表證和虛寒性疾病, 如感冒、咳嗽、風濕痹痛、嘔吐、腹痛、泄瀉等。

2.隔蒜灸

用獨頭大蒜切成約0.5cm厚的薄片, 中間用針穿刺數孔, 放在穴位或腫塊上(如未潰破化膿的膿頭處), 用艾炷灸之, 每灸4~5壯, 換去蒜片, 每穴一次可灸5~7壯。 因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 灸後容易起泡, 故應注意防護。 大蒜味辛, 性溫。 有解毒, 健胃, 殺蟲之功。 本法多用於治療肺癆、腹中積塊及未潰瘡癤等。

3.隔鹽灸

又稱神闕灸, 本法只適於臍部。 其方法是患者仰臥屈膝, 以純白乾燥的食鹽, 填平臍孔, 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如患者臍部凸出, 可用濕麵條圍臍如井口, 再填鹽於臍中, 如上法施灸。 加施薑片的目的是隔開食鹽和艾炷的火源,

以免食鹽遇火起爆, 導致燙傷。 這種方法對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厥冷和虛脫等證, 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 凡大汗亡陽、肢冷脈伏之。

結語:通過以上的這篇文章的相關閱讀之後, 相信廣大的讀者朋友們對於這個針灸的常用灸法一定是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以及一定的瞭解了吧!這個針灸就是這樣好的一種治療病症的方法, 感興趣的可以多瞭解瞭解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