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部分][顯示全部]
茯苓丸《備急千金要方》【處方】 茯苓 白術 椒目各30克 木防己 葶藶 澤瀉的功效與作用各38克 甘遂80克 紅小豆 前胡 芫花 桂心各15克 芒消50克(別研)
【制法】 上十二味, 研末, 煉蜜和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水腫脹滿。
【用法用量】 每次5丸, 用蜜湯送下, 每日一次。 稍加, 以知為度。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甄權方
茯苓丸《普濟本事方》
【處方】 辰砂 石菖蒲(去須, 洗)人參的功效與作用(去蘆)遠志(去心,
【制法】 上為細末, 生薑的功效與作用120克搗取汁, 和水煮糊丸, 如梧桐子大, 別用朱砂為衣, 陰乾。
【功能主治】 安神定心。 治驚恐心悸。
【用法用量】 每服10粒, 加至30粒, 夜臥生薑湯下。
【摘錄】 《普濟本事方》卷二
茯苓丸《婦人大全良方》
【處方】 赤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人參 桂心 乾薑 半夏(泡洗七次, 炒黃)橘紅各30克 白術 葛根的功效與作用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枳殼各60克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妊娠惡阻, 心中煩悶, 頭目暈重, 惡聞食氣, 嘔吐痰涎, 胸腹痞悶, 四肢重弱。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 米飲下, 一日三次。
【摘錄】 《婦人大全良方》卷一二
茯苓丸《雜病源流犀燭》
【處方】 茯苓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 花粉 熟地 覆盆子 萆薢 人參 元參 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蛇床子 雞肫皮
【制法】 上藥研細, 水泛為丸。
【功能主治】 治消中後, 腿漸細, 將成腎消者。
【用法用量】 每次6~9克, 磁石湯下。
【摘錄】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茯苓丸《楊氏家藏方》
【處方】 白茯苓(去皮)3兩, 菟絲子的功效與作用5兩(酒浸1宿, 別搗, 焙乾), 龍齒2兩, 益智(去殼)2兩, 破故紙(炒)2兩, 遠志的功效與作用(去心)2兩, 人參(去蘆頭)2兩, 石菖蒲2兩。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滋養血氣, 蠲除風冷。 主真元氣弱, 榮衛俱虛, 精滑不固, 神氣消耗。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 空心、食前煎燈心湯送下。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八
茯苓丸《幼幼新書》
【處方】 白茯苓5分, 黃連1兩, 阿膠的功效與作用(炒)3分。
【制法】 上為末, 以燒粟飯為丸, 如綠豆的功效與作用大。
【功能主治】 分利水道。 主小兒久新瀉利, 不問冷熱。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 粟米飲送下。
【摘錄】 《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孔氏家傳》
茯苓丸《全生指迷方》
【處方】 茯苓1兩,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1兩, 五味子半兩, 半夏(湯洗7遍;切, 薑汁浸, 焙)3分, 橘皮(洗)1兩, 桔梗半兩。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脾咳, 大便堅, 從腹上至頭發熱, 脈疾。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 食後米飲送下。
【摘錄】 《全生指迷方》卷四
茯苓丸《普濟方》
【處方】 赤茯苓4兩, 黃芩2兩。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四肢發熱, 逢風如炙如焚, 此由陰陽氣不調, 陰氣虛, 陽氣盛, 以水少木能滅盛火, 陽獨活於外。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
【摘錄】 《普濟方》卷—一九引《指南方》
茯苓丸《聖惠》
【處方】 白茯苓1兩, 牡荊子半兩, 天雄1兩(炮裂, 去皮臍), 黃耆1兩(銼), 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1兩(酒浸1宿, 刮去皺皮, 炙幹), 薯蕷1兩, 巴戟1兩, 石長生3分, 桂心1兩, 菟絲子1兩(酒浸3日, 曬乾, 別搗為末), 杜仲1兩(去粗皮, 炙微黃, 銼), 牡蠣的功效與作用1兩(燒為粉), 山茱萸1兩, 熟幹地黃1兩, 澤瀉3分, 石斛1兩半(去根, 銼), 附子1兩(炮裂, 去皮臍), 天門冬1兩半(去心, 焙), 人參1兩(去蘆頭),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半兩(去蘆頭), 羌活3分, 當歸的功效與作用3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 銼)。
【制法】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豐盛體骨, 光澤肌膚。 主虛勞痿痹, 手足厥冷, 精氣虛乏, 骨節疼痛, 頭眩吐逆, 腰脊強直。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 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 《聖惠》卷三十。
茯苓丸《遵生八箋》
【處方】 茯苓1兩, 山藥的功效與作用1兩, 肉桂的功效與作用1兩, 山茱萸1兩, 巴戟1兩, 白術1兩, 牛膝1兩, 菟絲子1兩, 乾薑3錢, 細辛3錢, 防風3錢, 柏子仁3錢, 澤瀉3錢, 牡丹皮3錢, 附子(童便煮3次, 1兩1個)。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男子五勞七傷, 兩目迎風淚出, 頭風項強, 回轉不得, 心腹脹滿, 上連胸脅, 下引腰背, 表裡徹痛, 喘息不得, 飲食咳逆, 面黃痿瘦, 小便淋瀝, 陰痿不起, 臨爐不舉, 足腫腹痛, 五心煩熱, 身背浮腫, 盜汗不絕, 四肢拘攣, 或緩或急, 夢寐驚悸, 呼吸氣短, 口乾舌燥, 狀如消渴, 急於喜怒, 嗚咽悲愁。
【用法用量】 每服7丸, 空心鹽湯送下, 日2次。
【摘錄】 《遵生八箋》卷六
茯苓丸《聖濟總錄》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 石斛1兩半,人參1兩,蒺藜子(炒去角)1兩,羚羊角(鎊屑)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五加皮1兩,酸棗的功效與作用仁的功效與作用1兩半,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1兩半,菟絲子(酒浸1宿別搗,焙)3兩,雲母粉2兩,黃耆(細銼)1兩,防風(去叉)1兩,細辛(去苗葉)1兩,獨活(去蘆頭)1兩,杜仲的功效與作用(去粗皮,炙,銼)1兩,鹿角膠(炙燥)2兩,檳榔(煨,銼)2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枚,續斷(銼,焙)2兩,澤瀉1兩半,當歸(銼,焙)1兩半,熟幹地黃(焙)3兩,甘草(炙)1兩,肉蓯蓉(酒浸,去破皮)1兩半。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諸癩膿潰,體虛氣熱,榮衛不清,風鼓於脈。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煎棗湯送下,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十八
茯苓丸《千金》
卷十:茯苓丸
【處方】 茯苓1兩,茵陳的功效與作用1兩,乾薑1兩,白術(熬)30銖,枳實30銖,半夏18銖,杏仁的功效與作用18銖,甘遂6銖,蜀椒12銖,當歸12銖。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酒疸,心下縱橫堅而小便赤。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腹服,日3次。稍稍加,以小便利為度。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前凝水石散治內疸,此茯苓丸治酒疸,乃酒積漬於心下,按之縱橫格指,故用蜀椒、乾薑溫散堅痞;枳、木、苓、半健運痰濕;杏仁、當歸下氣和血;甘遂、茵陳破結利水,為酒疸開闢去路也。
【摘錄】 《千金》卷十。
石斛1兩半,人參1兩,蒺藜子(炒去角)1兩,羚羊角(鎊屑)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五加皮1兩,酸棗的功效與作用仁的功效與作用1兩半,五味子的功效與作用1兩半,菟絲子(酒浸1宿別搗,焙)3兩,雲母粉2兩,黃耆(細銼)1兩,防風(去叉)1兩,細辛(去苗葉)1兩,獨活(去蘆頭)1兩,杜仲的功效與作用(去粗皮,炙,銼)1兩,鹿角膠(炙燥)2兩,檳榔(煨,銼)2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枚,續斷(銼,焙)2兩,澤瀉1兩半,當歸(銼,焙)1兩半,熟幹地黃(焙)3兩,甘草(炙)1兩,肉蓯蓉(酒浸,去破皮)1兩半。【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諸癩膿潰,體虛氣熱,榮衛不清,風鼓於脈。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煎棗湯送下,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十八
茯苓丸《千金》
卷十:茯苓丸
【處方】 茯苓1兩,茵陳的功效與作用1兩,乾薑1兩,白術(熬)30銖,枳實30銖,半夏18銖,杏仁的功效與作用18銖,甘遂6銖,蜀椒12銖,當歸12銖。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酒疸,心下縱橫堅而小便赤。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空腹服,日3次。稍稍加,以小便利為度。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前凝水石散治內疸,此茯苓丸治酒疸,乃酒積漬於心下,按之縱橫格指,故用蜀椒、乾薑溫散堅痞;枳、木、苓、半健運痰濕;杏仁、當歸下氣和血;甘遂、茵陳破結利水,為酒疸開闢去路也。
【摘錄】 《千金》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