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戰壕熱的疾病查詢

病因

本病的病原體為五日熱類立克次體, 可在沒有活細胞的人工培養基上和人虱腸道細胞外生長增殖。 此種病原體對外界抵抗力較強, 60℃濕熱條件下, 30分鐘仍可存活, 即使在乾燥環境下, 病原體在虱糞中生存數月仍有傳染性。

臨床表現

1.潛伏期

9~30天。

2.症狀和體征

起病急驟, 發熱至38.5℃~40℃。 頭痛劇烈, 眩暈, 骨骼及全身性肌痛尤以脛骨痛為特殊。 腹痛似闌尾炎, 頸痛如腦膜炎, 疼痛可持續2~3天。 大多數患者可在第2~3天出現稀疏的淡紅色斑丘疹, 多發部位在胸、背和腹部, 數日後消退。 體溫多於第5~7天恢復正常, 也可持續數周。

半數患者開始僅發熱1~5天, 經4~5天無熱期後, 再次發熱, 如此間歇反復多次發作可達3~8次, 肝、脾均有輕度腫大。

檢查

1.血常規

白細胞計數波動大, 可在(4~27)×10[9] /L之間, 偶見蛋白尿。

2.病毒分類

可用患者血液感染蝨子或在10%新鮮脫纖維的馬血清瓊脂中培養, 找到或分離出類立克次體可確診;戰壕熱的病原體可在以血瓊脂為基礎的培養基上生長分離。

3.外斐試驗

取雙份或三份血清標本(初入院、第2周和恢復期)滴定效價在1:160以上者為陽性, 有4倍以上增長者則更具診斷意義。 次常用者為補結試驗和微量凝集試驗, 其他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固相放射免疫測定(SPRIA)、乳膠凝集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免疫電鏡等也有助於診斷。

4.血清學檢查

利用被動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血清學方法檢測特異抗體有助於診斷。

診斷

戰亂或發生災害的年代, 因公共衛生設施遭到破壞或個人健康狀況惡化, 加上人虱傳播猖獗, 致使本病流行。 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所見可作出診斷。

治療

四環素和氯黴素療效均好, 療程需5~8天。 酌情給予對症治療。

戰壕熱患者的注意事項

多攝入一些高纖維素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營養均衡, 包括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等必需的營養素, 葷素搭配。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戰壕熱的相關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了呢, 戰壕熱這類型的疾病在我們生活中時有發生, 對於戰壕熱這類型的疾病我們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避免延誤病情。 以上介紹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