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常見病多發病, 很多患者看到自己的胃鏡報告寫著慢性糜爛性胃炎或慢性胃炎伴糜爛, 都以為是爛掉一塊。 往往問, 什麼是糜爛?是不是潰瘍呢?究竟糜爛與潰瘍有何不同?
其實糜爛並非是爛掉一塊, 醫學上講的糜爛是指淺層的細胞缺失。 不妨舉個例子, 不僅胃病有胃黏膜糜爛, 皮膚病的皮膚損害也有糜爛。 皮膚損害造成的糜爛是指表皮範圍內的表皮缺損。 也就是說, 表皮缺損稱為糜爛, 如尋常性天皰瘡的皰壁缺損, 就呈現出潮紅的糜爛面。 人的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組成。 表皮位於最表面也就是淺層,
具體區分胃黏膜糜爛與潰瘍, 先來瞭解一下胃壁結構。 胃壁自內(裡)向外分為黏膜、黏膜下層、肌層與外膜四層。 黏膜由淺到深由上皮、固有層和黏膜肌層組成。 糜爛是指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損, 黏膜破損不穿過黏膜肌層, 糜爛深度一般在1毫米以內。 這一點同潰瘍不同, 潰瘍的黏膜缺損超過黏膜肌層, 潰瘍底部通常穿越黏膜下層, 深達肌層甚至漿膜(外膜)層。 潰瘍可穿透黏膜下層、肌層與外膜即整個胃壁發生胃穿孔。 同樣, 十二指腸潰瘍也可以發生腸穿孔。
慢性胃炎最常見兩種類型, 即慢性淺表性胃炎與慢性萎縮性胃炎。 淺表性胃炎有時伴有點狀出血和少量糜爛, 而萎縮的黏膜更易發生糜爛和出血, 這些改變胃鏡均可見到。 如果慢性胃炎的黏膜損害以糜爛為特徵, 伴有充血、水腫, 這種胃炎可以稱為慢性糜爛性胃炎。 此種胃炎的糜爛面基本與黏膜相平。
總之, 糜爛、出血、充血、水腫等都是炎症表現, 是慢性胃炎而不是潰瘍病。 而潰瘍的病變深, 是爛掉了一塊, 是真正的潰瘍病。 明確了炎症、糜爛與潰瘍的概念, 對理解胃鏡報告瞭解自己的病情是會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