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臨床表現, 先天性非大皰性魚鱗病患者出生時即有皮膚發紅, 角質樣增厚, 鱗屑如鎧甲狀廣泛分佈於整個身體。 鱗屑脫落後, 留下濕潤面。 可有鬆弛性大皰。 四肢屈側和皺襞部受累較重, 如腹股溝、腋窩、奈窩、肘窩等可見灰棕色疣狀鱗屑, 那麼對於此病, 患者該如何治療呢?
本病與12號染色體上的K1角蛋白基因或17號染色體上的K16角蛋白基因突變有關, 屬於遺傳性疾病, 無法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主要是進行對症處理。 治療方法類似板層樣魚鱗病, 可外用及口服維A酸。 如皰液內分離出化膿性病原菌, 可加用抗生素直至病原菌培養陰性。
本病屬於顯性遺傳先天性魚鱗病樣紅皮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染色體疾病本身無法治療, 也無法預防。 孕期應做到定期檢查, 若孩子有發育異常傾向, 應及時做染色體篩查, 若是嚴重的染色體畸變性疾病, 可根據檢測結果明確是否需要進行人工流產, 以避免疾病患兒出生。
由於本病皮膚角化明顯, 常伴有明顯的脫屑, 造成皮膚的完整性被破壞, 故可因患者抓撓誘發皮膚細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 通常繼發於體質低下, 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 如併發細菌感染可有發熱、皮膚腫脹、破潰及膿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現。 嚴重病例可導致膿毒血症, 故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