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血小板破壞增加導致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破壞增加是導致血小板減少最常見的原因。 根據機制的不同又可分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兩種。

免疫性破壞

免疫機制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症, 常見的原因有三:

1.自身抗體, 如急慢性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系統性紅斑狼瘡,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併發者。

2.同種抗體, 如輸血後紫癜、新生兒同族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及妊娠母親患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3.藥物相關性抗體, 即藥物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非免疫性破壞

非免疫性破壞主要由消耗增加引起。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大量血小板被消耗, 引起血小板減少。 在病毒感染、敗血症、惡性腫瘤、大劑量化療以及血管炎症等致病因素作用下, 血管會出現顯著的內皮細胞損傷, 儘管凝血途徑並未被充分啟動, 但血小板的使用率與消耗卻已明顯增加, 導致孤立性血小板耗竭, 這被稱為血小板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此外以非免疫性血小板消耗、血小板栓子形成以及器官損傷為特徵的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溶血性尿毒綜合征等也是臨床可見到的疾病。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