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陽氣開始衰落的季節, 這意味著腎氣也會有所減弱, 而腎是人體很重要的器官之一, 對於老年人養生來說, 補腎養腎可謂是秋季最關鍵的一項。
中醫專家提醒, 秋天短, 但從養生角度說卻很關鍵, 安度寒冬就得從涼意甚濃的秋天保養。 從白露開始, 天氣越來越涼, 有些人出現手腳冰涼、肢體怕冷、尿頻、乏力等症狀, 中醫講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 所以白露起要經常給腎“打打氣”, 即補養腎氣。 最好堅持晚上泡腳, 水要沒過腳腕, 時間在15到30分鐘, 泡到身體微微發熱最好, 泡腳的同時把耳朵和腰部搓熱,
在節氣變更時, 應發揮某些食物的作用, 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 比如用蔥白、生薑、香菜可預防治療感冒;用甜菜汁、櫻桃汁可預防麻疹;白蘿蔔、鮮橄欖煎汁預防白喉;荔枝預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等。
無論男女, 到了一定年紀, 就易出現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 這些常見病都與腎虛有關。 中醫認為, 腎中精氣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隨著年齡增大, 腎中精氣則會逐漸衰退, 所以說腎虛是身體長期性消耗的結果。 因此, 中醫補腎也是老年人養生保健的重要手段
腎精可以生化成骨髓, 人過了五六十歲, 腎氣開始減弱, 腎精不足, 骨髓就空虛了,
人體的骨骼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黃帝內經》所說:"骨髓堅固, 氣血皆從, 如是則內外調和, 邪不能害, 耳目聰明, 氣血如故。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 骨關節開始退化, 腿腳變得不利索了。
為什麼人老之後, 骨關節會退化?《黃帝內經》中說, 五臟之中, 腎主藏精, 主骨生髓。 腎精可以生化成骨髓, 而骨髓是濡養我們骨骼重要的物質基礎, 人過了五六十歲, 腎氣開始減弱, 腎精不足, 骨頭中的骨髓就相對減弱, 進入一種空虛的狀態, 骨髓空虛了, 周圍的骨質就得不到足夠的養分, 骨關節也就退化, 疏鬆了。
所以老年人要防止骨關節過早老化, 就需要"內養", 即養腎。
可見, 對於老年人養生來說, 腎的功能會對老年人的身體以及抵抗力有重要的影響, 也對天氣逐漸變冷的冬季禦寒有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