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日益開放、文明、進步單親家庭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父母離異後, 有的孩子由父母一方領著生活, 有的是住在父母重新組合的家庭裡, 還有的則是依附著爺爺奶奶。 單親家庭的學生也為數不少, 單親學生的增多, 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必須重視單親學生特殊的心理現象並採取合適的教育手段。
單親學生有哪些特殊的心理現象?
自卑型 父母是孩子們心目中的驕傲, 特別是父親, 在幼小的男孩心中, 是百事通, 是萬能者, 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 孩子們在一起都會誇自己的父親如何有知識、如何有力氣,
這類自卑感強的學生表現為沉默寡言, 他們從不談起甚至回避雙親的事, 對任何人都保守著這個秘密。 他們填表則隱瞞家庭情況, 經濟有困難不會申請補助。 這類學生有的原有美好而遠大的理想, 有的甚至一度爭硬氣要改變環境, 但又由於自卑, 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協調發展。 自卑的心理影響了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發揮,
孤獨型 單親孩子, 特別是隨父親或住在重組家庭裡的孩子, 由於父親的粗心或與繼父母之間的隔閡, 他們的親情交流受到限制, 覺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餘的人, 自然而然就產生孤獨感, 行為上表現出離群, 不大方, 沒有多少人與他活動。
舍予同學, 小時聰明靈活, 讀小學時父母鬧彆扭, 延續有五六年, 在這幾年中, 好心的鄰居總是把舍予帶到自家與孩子一道完成作業, 久而久之, 舍予同學與雙親之間拉開了距離, 失去了家庭對他的正面引導, 而在同學家裡做作業又有寄人籬下之感, 性格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變化, 直到高中, 父母雖然合好如初, 然而在孩子心靈上造成的創傷卻難以撫平,
渺茫型 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與自信, 在正確引導下, 能樹立信心, 確立生活的目標。 然而, 有的單親學生由於缺乏足夠的家庭引導, 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不能設計美好的生活藍圖, 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 但因家庭的破裂沒有及時培育這朵花, 導致沒有結出甜美的果。 生活豐富多彩, 但也形形色色, 五花八門, 沒有美好的家庭薰陶的孩子,
獨尊型 這類學生有的由於缺少管教, 有的由於親情的隔閡不接受繼父母的管教, 或繼父母不便於管得太嚴, 從小就養成了上不服天, 下不服地的惟我獨尊的心理特點, 事事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心目中沒有父母, 沒有同學、沒有老師, 沒有他人。 有的學生不但不叫繼父母, 就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叫。 這類學生行為上表現出自私自利, 不關心集體, 不參加公益活動, 不遵守校規班紀, 是思想教育的重頭。
逆反型 單親學生有的因為父母離異覺得不光彩。 因而也受到同學的歧視, 慢慢對父母, 對家庭產生一種厭惡感。
學生文某, 母子本系農村, 繼父為高工, 繼父憑著高工的職稱, 把文某母子遷到城裡, 但這孩子從小就生活在組合家庭裡, 行為沒有約束, 從來沒有叫過父親, 其實繼父非常關心文某, 一周來學校一次, 對文某的教育不厭其煩。 但是我們看到, 老師和繼爹教導他時, 他一是眼望窗外, 二是三緘其口, 最後對繼父的千叮嚀, 萬囑咐報之一句:“曉得, 還囉嗦什麼?”他不愛家庭常常是很晚回家,甚至不回家,放假也背著書包在學校內外玩,藉口說是學校補課。用錢沒有節制,常常以謊言騙走家裡很多錢。與同學在外面抽煙、喝酒,家裡不給錢就吵,有時甚至向老師借錢卻從來不還,對這類學生如果放鬆教育,將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後果。
還囉嗦什麼?”他不愛家庭常常是很晚回家,甚至不回家,放假也背著書包在學校內外玩,藉口說是學校補課。用錢沒有節制,常常以謊言騙走家裡很多錢。與同學在外面抽煙、喝酒,家裡不給錢就吵,有時甚至向老師借錢卻從來不還,對這類學生如果放鬆教育,將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