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皂苷, 甘草皂苷又稱甘草酸, 由於有甜味, 又稱為甘草甜素。 抗病毒作用是甘草酸類成分的主要藥理作用之一。 近年來, 有關甘草酸對肝炎病毒、愛滋病毒及其它病毒的作用研究和應用, 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由於甘草甜素具有高甜度、低熱量、起泡性及溶血性較低、安全無毒等優良特性, 現已有甘草甜素片製劑正式在臨床上用於治療乙肝。
目前, 甘草防治肝炎的應用在國內外均有報導, 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甘草酸的水解產物)。 有資料證明, 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能使急性肝炎的肝細胞壞死和氣球樣變明顯減輕,
肝炎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之一, 尤其是慢性肝炎可引起肝硬化、肝癌等後果,
近年應用于臨床的甘草酸類新品種甘草酸二銨, 經隨機配對治療研究顯示, 其降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谷氨醯轉肽酶(GGT)效果顯著。 靜脈給藥後, 85%以上的患者ALT水準降低顯著。 甘草酸二銨具有較強的抗炎、保護肝細胞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對多種肝毒劑致肝臟損傷有防治作用,
實踐表明, 甘草酸二銨能明顯阻止半乳糖胺、四氯化碳等引起的血清ALT增高, 對肝組織損害也有相應改善, 對複合致病因數引起的小鼠慢性肝損害亦能明顯提高成活率並改善肝功能。 有學者作了甘草甜素治療慢性乙肝的療效觀察, 結果表明甘草甜素在降低ALT、乙肝病毒等指標方面有明顯的療效。
甘草酸可明顯減輕肝細胞脂肪變及壞死, 減輕肝細胞間質炎症反應, 抑制肝細胞纖維增生以及促進肝細胞再生等, 且該藥副作用小, 是一種治療乙型肝炎值得重視與推廣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