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認識糖尿病性腎病
糖尿病性腎病的早中期與中醫學描述的消渴病的下消或腎消相似, 後期則屬水腫、虛勞、關格等病的範疇。 本病為消渴日久, 纏綿不愈, 耗氣傷血, 陰損及陽, 臟腑虛損所致。 病變臟腑主要有肝脾腎三髒, 並涉及氣血水三者。 初期氣陰兩虛, 肝腎不足, 後期為陰損及陽, 脾腎虧虛, 絡脈瘀阻。
糖尿病性腎病中醫如何辨證治療
臨床上根據病理演變, 可按以下四型辨證論治:氣陰兩虛型、肝腎不足型、脾腎兩虛型、腎虛血瘀型。
(1)氣陰兩虛型:體倦乏力, 少氣懶言, 渴不多飲, 食欲不振, 形體漸瘦,
生黃芪30g, 太子參15g, 山藥15g, 山萸肉10g, 生地12g, 枸杞子15g, 雞血藤30g, 炒麥芽15g, 炒白術12g, 黃精15g, 何首烏15g肢體麻木疼痛, 瘀血甚者加丹參、地龍;視物不清者加石斛;口渴喜飲者加葛根、麥冬。
(2)肝腎不足型:神疲乏力, 少氣懶言, 口乾咽燥, 腰膝酸軟, 頭暈耳鳴, 目澀視昏, 小便混濁, 舌質暗紅, 脈沉弦細。 治法:滋補肝腎, 佐以益氣養陰。
方藥:杞菊地黃東加味:枸杞子15g, 菊花15g;生地12g, 山藥15g, 山萸肉10g, 茯苓15g, 澤瀉10g, 丹皮10g, 太子參15g, 黃精15g,頭脹頭痛, 血壓高者加天麻、鉤藤, 浮腫者加車前子、益母草。
(3)脾腎兩虛型:畏寒肢冷, 神疲乏力, 納少便溏, 面色萎黃, 腰膝酸軟或腰痛,
(4)腎虛血瘀型;面色黧黑, 耳輪焦幹, 形體消瘦, 倦怠乏力, 口幹不欲飲, 腰酸腿軟, 小便量少但混濁如膏脂, 肢體麻木、疼痛, 或肌膚甲錯, 全身浮腫, 下肢尤甚, 舌質紫黯有瘀斑或瘀點, 脈沉澀無力。 治法:補腎活血、化瘀行水。 方藥, 參芪地黃湯合補陽還五東加減。 人參10g, 黃芪30g, 熟地15g, 山藥15g, 山萸肉10g, 茯苓15g, 澤瀉10g, 桃仁12g, 紅花10g, 當歸15g, 赤芍15g, 川芎12g, 益母草15g, 熟附子10g, 陳葫蘆12g, 車前子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