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膝關節炎鉤針療法

膝關節炎是膝關節的常見疾病, 多發群體主要是以中老年為主, 尤其是肥胖者。 繼發性損傷是骨性膝關節炎主要的病因, 膝關節的創傷有許多, 主要包括交叉韌帶、半月板、側副韌帶和關節囊等, 形成的關節軟組織損傷, 和脛排骨、股骨等骨折後力線不直, 從而導致膝內外翻。 這種病還被稱為老年性骨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炎等。

膝關節炎鉤針療法一

部位:內外側副韌帶尋找痛點及阿是穴等異常改變處。

操作規程:囑患者平臥, 患肢微屈約120°, 根據患者病情輕重及功能障礙程度, 在內外側副韌帶尋找痛點及阿是穴等異常改變處,

常規消毒, 在局部麻醉下, 將鋒鉤針與皮膚呈45°角快速刺入皮膚, 直達痛點, 用鋒鉤針進行鉤割和松解, 再將針體傾斜45°角出針, 常規消毒針孔, 敷貼創可貼, 囑患者3天內不沐浴, 1周後複診。 鋒鉤針治療後, 根據具體情況口服中藥湯劑。

操作間隔:每週1次, 2~3次為1個療程。

膝關節炎鉤針療法二

部位:犢鼻、內膝眼、陽陵泉、血海、足三裡、阿是穴等穴(圖一)。

操作規程:常規消毒皮膚, 選用1.5寸毫針針刺犢鼻、內膝眼、陽陵泉、血海, 平補平瀉法得氣後, 連接電針儀30分鐘後採用鉤針治療, 於患膝的阿是穴常規消毒後, 快速進針, 片刻後隨即進行小幅度提插手法, 待得氣後不出針而改為一穴多向刺, 視病情行推刮、鉤拉、彈撥、震顫等特殊操作手法後,

再刺向深部施行輕揉的按摩手法。 術後, 按進針方向退針, 並敷以創可貼。

操作間隔:每週1次, 3次為1個療程, 連續治療2個療程觀察療效, 並於停診後半年隨訪。

膝關節炎鉤針療法三

部位:內外膝眼處。

操作規程:在骸前韌帶中點處確定針刺部位, 消毒後用膝關節型巨鉤針, 刀口方向與大腿長軸一致, 進針後一針三鉤, 即在內外側關節囊、滑膜、髕下脂肪墊三處, 一個定點部位三個方向松解病變的軟組織。

操作間隔:1周1次。

膝關節炎鉤針療法四

部位:按壓法找准壓痛最明顯處。

操作規程:囑患者仰臥, 先參考X線片及患者主訴以按壓法找准壓痛最明顯處, 此處多為應力集中點, 為病灶所在, 局部消毒後,

快速將鉤針針尖與皮膚垂直刺入, 進入皮膚後, 調整針尖方向, 以針頭前方鈍面緩緩下探, 細細體會手下感覺, 待針頭部探及病灶, 調整針尖方向, 用針尖快速垂直刺入, 然後用銳面以彈撥法進行剝離疏通。 注意可按照粘連、結節面積的大小, 分幾條線進行疏通。 疏通完畢後, 調整針尖方向, 手指加力, 使針頭繼續深入, 讓銳面觸及骨質增生(骨刺)點, 用彈撥法把附在骨刺尖部緊張、攣縮的軟組織剝離, 然後用推刮手法將骨刺尖部的瘢痕組織及骨刺銳邊刮平。 在粘連較甚, 推刮不動時, 可配合彈撥手法進行操作。 把骨刺的銳邊刮平後, 如患肢有輕度內翻和外翻, 或不能完全伸直, 用鉤針銳面將該處的側副韌帶疏通松解。
每次鉤針出針後需壓迫針孔片刻, 敷上創可貼。 讓病人仰臥, 醫生一手握住踝關節上方, 另一手托住小腿上部, 在牽拉狀態下, 搖晃、旋轉膝關節, 然後用在牽引狀態下的推彈手法, 將內、外翻和輕度屈曲畸形糾正。

操作間隔:隔3~7日治療1次, 治療次數以患者經治療症狀和體征消失為度, 如患者經5次治療後症狀和體征仍未消失, 則改用其他方法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