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胃、十二指腸黏膜及其深層組織的一種局部缺損。 本病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病。 目前認為, 其發病與胃酸分泌過多、胃黏膜屏障功能減弱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 不同年齡臨床表現不一, 可有反復發作性腹痛、嘔吐, 不明原因貧血, 突然出現頭暈、嘔血、黑便甚至休克等, 年齡越小症狀越不典型。
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小兒, 男女比例為(2~3):1, 入學兒童6歲以後十二指腸潰瘍病與胃潰瘍病之比為(3~12):1。 原發性潰瘍以十二指腸潰瘍病為主, 大多為慢性, 常見於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繼發性潰瘍以胃的急性潰瘍為主,
中醫稱本病為“胃瘍”、“胃脘痛”。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胃病者, 腹膜脹, 胃脘當心而痛。 ”是對本病的較早描述。 《景岳全書·心腹痛》對本病病因病理及治療方法進行了詳細概括, 指出:“胃脘痛證, 多有因食、因寒、因氣不順者。 然因食因寒, 亦無不皆關於氣。 蓋食停則氣滯, 寒留則氣凝。 所以治痛之要, 但察其果屬實邪, 皆當以理氣為主。 ”若併發消化道出血者, 則屬血證範疇。
操作規程:補脾經300次, 揉外勞宮、推三關、掐揉一窩風各50次, 摩腹5分鐘, 拿肚角5次, 捏脊常規手法10遍, 由龜尾直捏至大椎穴, 手法由緩而疾, 由輕而重, 以加快神經的傳導和對臟腑的調整。
操作間隔: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主治:消化性潰瘍寒證。
消化性潰瘍小兒捏脊療法二
操作規程:補脾經300次, 運板門、運內八卦、清大腸、揉一窩風各50次, 揉中脘、揉天樞各50次, 摩腹3分鐘, 分推腹陰陽100次, 拿肚角5次, 揉足三裡50次, 捏脊常規手法10遍, 由龜尾直捏至大椎穴, 手法由緩而疾, 由輕而重, 以加快神經的傳導和對臟腑的調整。
操作間隔: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7天為1療程。
主治:消化性潰瘍傷食痛。
消化性潰瘍小兒捏脊療法三
操作規程:補脾經、腎經各300次, 推三關、揉外勞宮各50次, 揉中脘50次, 補法揉臍50次, 按揉足三裡50次, 捏脊常規手法10遍, 由龜尾直捏至大椎穴, 手法和緩而疾, 調整臟腑。
操作間隔: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7天為1療程。
主治:消化性潰瘍虛寒痛。
消化性潰瘍小兒捏脊療法四
操作規程:清大腸300次, 清天河水50次, 退六腑100次, 順時針方向摩腹3分鐘, 揉臍及天樞50次, 捏脊常規手法10遍, 由龜尾直捏至大椎穴, 手法由緩而疾, 由輕而重, 以加快神經的傳導和對臟腑的調整。
操作間隔: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7天為l療程。
主治:消化性潰瘍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