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腎虛, 卻不知道還有脾虛這一說法, 因此常常忽視脾虛的症狀, 其實脾虛會導致很多疾病的入侵, 一旦身體脾虛了, 你就要注意了,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脾虛呢?
脾虛是個啥
在中醫學裡, 脾虛泛指是脾氣虛損造成的一系列身體臟器失調的多種生理現象。 脾虛包含運化失常導致營養吸收出現障礙, 水液失於布散導致體濕痰多, 甚至是出現敗血症。 腎有先天之本的說法, 而脾則是後天這本, 是氣血生化之源, 所以脾虛不宜小看。
脾虛、無脾會怎麼樣
1、脾虛怕冷又怕熱
中醫中的虛分為陽虛和陰虛,
2、脾虛成為“黃臉婆”
脾虛不僅僅會導致肥胖, 也會有很多“手無縛雞之力”的人, 這些人往往因為脾虛導致食物無法運化, 出現體弱乏力, 精神不振, 血虛, 面色蠟黃或蒼白。 往往這一類人不能負重, 抵抗力差, 因其他疾病導致死亡。
3、脾虛拉肚子、月經量多
拉肚子是脾虛最典型的的症狀, 主要由於脾陽虛, 造成食物無法運化, 濕氣入侵, 大便溏稀。 脾是氣血生化之源, 脾虛則不統血, 導致血液不安正常的血管運行, 出現慢性出血, 月經量過多和其他的一些脾虛症狀。
4、脾虛會肥胖
脾虛導致運化能力下降, 代謝困難, 食物的能力過多的積存在體內出現肥胖。 肥胖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 脂肪肝, 增加心臟負擔, 人會因為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
其次, 脾虛導致肌肉鬆軟不再緊致, 肺部就會出現“游泳圈”, 突然發現自己肚子上揉越來越多也是脾虛的一種表現。
脾虛哪裡看?從口看脾虛
脾開竅於口, 所以人的胃口和脾息息相關, 而且在中醫理論口與脾的功能和是統一協調的。 所以脾的功能可以從口反應出來。 脾氣強則食欲旺盛, 想吃東西。
在《靈樞·脈度》中提到:脾氣通於口, 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 所以脾虛則無味, 脾熱則會出現口中甘甜, 脾氣失調才會出現口膩。 口苦等現象。 脾氣充足才能夠知道辨別五穀的味道。
從唇四白看脾
脾其華在唇四白, 首先, 我們要知道四白是什麼地方。 唇四白中的四不是指數字, 而是指四方的意思。 白, 因為正常嘴周圍的皮膚是白色的。 所以唇四白指的是嘴巴周圍的皮膚。
1、嘴邊黑
唇四白, 也就是嘴邊, 嘴邊黑是典型的脾虛濕盛的表現, 脾虛導致身體怠倦, 濕氣入侵厲害。
2、唇炎嘴唇總是脫皮, 乾裂。 這是由於脾胃積熱上沖, 而外受風邪侵襲造成的, 這也是為什麼秋季我們的嘴唇總是幹痛。
3、生瘡脾失去運化功能, 導致食欲不佳, 濕阻中焦, 導致口角生瘡。 這是典型的脾虛濕阻的表現。 而反復的口角生瘡, 則是因為脾胃陰虛造成,
脾氣足則唇色紅潤有光澤, 彈性好。 而當口唇淡白無光則表示脾虛氣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