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偷偷告訴大家, 今天的文章內容超級勁爆哦, 一定要看到最後。
嬰幼兒型內斜視是一種多發于幼兒的疾病, 對於幼兒的眼部的視力有著極大的危害, 這種嬰幼兒型內斜視都有哪些臨床表現呢?現代醫學對於這種疾病又有著怎樣的治療方法呢?下面三九養生堂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病因
確切病因不清。 有學者認為雙眼運動融合缺陷是最可能的原因。 Helvston將雙眼融合系統假設為一閉合的環, 在發育正常的兒童這個環是閉合的, 而嬰幼兒型內斜視的這個環是打開的。
臨床表現
常有單眼或雙眼斜肌功能過強、隱性或顯性眼球震顫、合併頭位異常、視動性眼球震顫等症狀。
1.6個月以內發生的恒定性內斜視。
2.斜視度數較大, 先天性內斜視度數大, 多大於或等於40△, 且穩定, 不受檢查距離、注視眼及調節因素的影響。
3.一般檢查方法難以發現中樞神經系統異常。
4.輕度遠視, 戴矯正眼鏡後斜視角無變化。
5.幼兒型內斜視
多為交叉注視, 即注視右側時使用左眼, 注視左側時使用右眼, 表現為假性外直肌麻痹, 因此很少形成弱視。 如為單眼注視, 可伴發弱視。
眼球運動
嬰幼兒型內斜視患兒可表現為外轉力弱內轉過強。 應排除假性外轉不足及患兒不配合外展檢查等。 方法是:當發現外轉不足時可用外轉眼作注視眼,
檢查
可以進行屈光狀態、斜視度、眼位、眼球運動等方面的檢查。
診斷
嬰幼兒型內斜視的診斷應注意如下五點:
1.詳細詢問病史
應詳細詢問家長患兒是什麼時間發生內斜視的, 有無出生後患其他疾病史及家族史。
2.檢查屈光狀態
中度以上遠視應試戴全矯眼鏡3個月, 觀察是否有調節因素參與。
3.斜視度檢查
如病史明確、斜視度數大於40△首先考慮本病。
4.檢查是否合併DVD、DHD、隱性或顯性眼球震顫。
5.檢查是否有斜肌功能異常及假性外直肌麻痹, 必要時做娃娃頭轉動試驗。
鑒別診斷
因有許多1歲以內發生的內斜視與嬰幼兒型內斜視相似, 因此在臨床上應予以鑒別。
1.假性內斜視
引起假性內斜視的常見原因有內眥贅皮、寬鼻樑和瞳孔間距窄, 但可合併小度數內斜視, 應與真性內斜視相鑒別。
2.眼球後退綜合征
本征是一種先天性眼球運動障礙性疾病, 其特徵為眼球外轉受限, 內轉正常或輕度受限, 企圖內轉時眼球後退、瞼裂縮小多為單側性。 內斜度不超過30△, 多數患兒有代償頭位, 面轉向受累眼一側。
3.眼球震顫阻滯綜合征
4.先天性外展神經麻痹
原眼位呈內斜視, 如為一側受累, 則有代償頭位, 面轉向麻痹眼側以保持雙眼單視。 用遮蓋法可以鑒別:嬰幼兒型內斜視患者如遮蓋注視眼數小時或數天后,
5.嬰幼兒調節性內斜視
發生在6個月至7歲, 平均年齡2.5歲。 屈光狀態多為中度以上遠視。 初為間歇性, 戴鏡後好轉。 斜視度多小於30△。
6.知覺性內斜視
發生於嬰幼兒期的內斜視多伴有眼內腫瘤、先天性白內障脈絡膜缺損, 單眼高度遠視等, 一眼視力下降, 嚴重阻礙雙眼視覺的發育, 可導致內斜視。
治療
不具備手術時機或手術條件的嬰幼兒型內斜視患兒, 可採用短小交替遮蓋法。 對不能配合遮蓋的患兒則用阿托品交替擴瞳法, 使其變為交叉注視, 以預防弱視的發生。
1.非手術治療
(1)屈光矯正 能配合戴鏡,
(2)藥物注射療法 注射A型肉毒桿菌毒素對眼外肌進行化學去神經治療, 注射毒素後的肌肉會產生暫時性的麻痹。
2.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採用雙眼內直肌後退術。 對斜度≥60△, 且有單眼弱視者可採用雙眼內直肌後退加弱視眼外直肌縮短術。 內直肌後退量5~7mm。 對合併DVD者, 則要根據斜視度的大小及出現頻率來決定是否手術。 對已過發生弱視年齡的兒童一眼有DVD, 且雙眼視力相近或相等者, 可用壓抑療法或主眼用散瞳劑, 以改變注視眼, 若能獲得美容矯正, 則不必手術。 對DVD明顯且合併下斜肌功能過強者, 可用上直肌後退, 或聯合下斜肌轉位術矯正。 但對嬰幼兒型內斜視手術很難一次獲取正位,需觀察數年後,根據眼位元再次手術。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了嬰幼兒型內斜視主要的症狀有要眼睛總是內斜,所以家長一旦發現了這種症狀一定要及時將孩子送往醫院進行積極的治療,如果大家還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哦!
文章看完啦,跪求評論一個~
但對嬰幼兒型內斜視手術很難一次獲取正位,需觀察數年後,根據眼位元再次手術。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了嬰幼兒型內斜視主要的症狀有要眼睛總是內斜,所以家長一旦發現了這種症狀一定要及時將孩子送往醫院進行積極的治療,如果大家還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哦!
文章看完啦,跪求評論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