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蘇葉橘甘桔湯。
劇者用仲景二白散。
葶藶大棗瀉肺湯。
病因病機:肺癰者,
濕熱之鬱蒸也。
陽衰土濕,
肺胃不降,
氣滯痰生,
胸膈瘀寒,
濕鬱為熱,
淫泆薰蒸,
濁瘀臭敗,
腐而為膿。
始萌尚可救藥,
膿成肺敗則死。
此緣濕旺肺鬱,
風閉皮毛,
衛氣收斂,
營鬱為熱,
熱邪內閉,
蒸其痰涎,
而化癰膿故也。
蓋風中於表,
則腠理疏泄而汗出,
熱郁於裡,
則經陽遏閉而惡寒。
衛陽外斂,
呼氣有出而不入,
營陰內遏,
吸氣有入而不出。
營衛不交,
風熱兼作,
風邪外傷其皮毛。
皮毛者,
肺之合也。
濕土郁滿,
肺氣不降,
而風襲皮毛,
泄其衛氣,
衛氣愈泄而愈斂,
皮毛始開而終閉,
肺氣壅塞,
內外不得泄路,
痞悶喘促,
痰嗽彌增,
口乾咽燥,
而不作渴。
少飲湯水,
則津液沸騰,
多吐濁沫。
熱邪內傷其津血,
津血與痰涎鬱蒸,
腐化膿穢,
吐如米粥。
久而肺臟潰爛,
是以死也。
病生肺部,
而根原於胃逆,
其胸膈之痛,
則是膽木之邪。
以胃土不降,
肺膽俱無下行之路,
膽以甲木而化相火,
甲木克戊土,
則膈上作疼,
相火刑辛金,
則胸中生熱
證候表現:痞悶喘促,
痰嗽彌增,
口乾咽燥,
而不作渴。
少飲湯水,
則津液沸騰,
多吐濁沫。
吐如米粥。
膈上作疼,
胸中生熱。
治則治法:是宜並治其標本也
處方:蘇葉橘甘桔湯蘇葉(三錢)甘草(二錢)桔梗(三錢)杏仁(三錢)茯苓(三錢)貝母(三錢)橘皮(三錢)生薑(三錢)煎大半杯,
溫服。
方用:蘇葉橘甘桔湯。
劇者用仲景二白散。
葶藶大棗瀉肺湯。
處方:二白散桔梗(三錢)貝母(三分)巴豆(一分,
去皮,
炒,
研如脂)為末,
飲服半錢匕。
虛者,
減之。
處方: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炒黃,
研,
彈子大)大棗(十二枚)水三杯,
煮棗,
取二杯,
去棗,
入葶藶,
煮取一杯,
頓服。
出處:《四聖心源》·雜病解上卷五(卷)·肺癰(篇)
原文:肺癰根原肺癰者,
濕熱之鬱蒸也。
陽衰土濕,
肺胃不降,
氣滯痰生,
胸膈瘀寒,
濕鬱為熱,
淫泆薰蒸,
濁瘀臭敗,
腐而為膿。
始萌尚可救藥,
膿成肺敗則死。
此緣濕旺肺鬱,
風閉皮毛,
衛氣收斂,
營鬱為熱,
熱邪內閉,
蒸其痰涎,
而化癰膿故也。
蓋風中於表,
則腠理疏泄而汗出,
熱郁於裡,
則經陽遏閉而惡寒。
衛陽外斂,
呼氣有出而不入,
營陰內遏,
吸氣有入而不出。
營衛不交,
風熱兼作,
風邪外傷其皮毛。
皮毛者,
肺之合也。
濕土郁滿,
肺氣不降,
而風襲皮毛,
泄其衛氣,
衛氣愈泄而愈斂,
皮毛始開而終閉,
肺氣壅塞,
內外不得泄路,
痞悶喘促,
痰嗽彌增,
口乾咽燥,
而不作渴。
少飲湯水,
則津液沸騰,
多吐濁沫。
熱邪內傷其津血,
津血與痰涎鬱蒸,
腐化膿穢,
吐如米粥。
久而肺臟潰爛,
是以死也。
病生肺部,
而根原於胃逆,
其胸膈之痛,
則是膽木之邪。
以胃土不降,
肺膽俱無下行之路,
膽以甲木而化相火,
甲木克戊土,
則膈上作疼,
相火刑辛金,
則胸中生熱。
是宜並治其標本也。
蘇葉橘甘桔湯蘇葉(三錢)甘草(二錢)桔梗(三錢)杏仁(三錢)茯苓(三錢)貝母(三錢)橘皮(三錢)生薑(三錢)煎大半杯,
溫服。
胃逆胸滿重,
加半夏。
肺癰胸膈濕熱,
鬱蒸痰涎,
而化癰膿。
痰盛宜逐,
膿成當瀉,
膠痰堵塞,
以甘遂、葶藶之屬驅之,
膿血腐瘀,
以丹皮、桃仁之類排之。
劇者用仲景二白散,
吐下膿穢,
以求藏真,
勝於養癰遺害者也。
二白散桔梗(三錢)貝母(三分)巴豆(一分,
去皮,
炒,
研如脂)為末,
飲服半錢匕。
虛者,
減之。
膿在膈上則吐,
在膈下則泄。
下多,
飲冷水一杯,
則止。
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炒黃,
研,
彈子大)大棗(十二枚)水三杯,
煮棗,
取二杯,
去棗,
入葶藶,
煮取一杯,
頓服。
膿未成則痰下,
膿已成則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