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立秋後要小心“陰暑” 患者可嘗試藿香正氣水

雖然秋天來了, 但是我們也還是要注意防暑降溫, 預防“秋老虎”。 在立秋之後, 下雨就會變得很少, 這時人們就會出現缺水的現象。 這時很多疾病就會出來了, 那麼你知道如何防暑降溫嗎?

立秋後要小心“陰暑”

燥是秋的主氣, 其引起的疾病有溫燥(初秋)和涼燥(深秋)。 初秋仍有夏的高溫, 加上天晴少雨, 氣候乾燥, 此時感染到的燥邪為溫燥, 主要傷陰, 即損害人體的津液。 症狀是皮膚乾燥、眼乾裂、舌紅少津、毛髮乾枯、小便赤黃、大便幹結、口鼻咽幹、胸痛乾咳少痰、痰中帶血絲, 甚至發燒至高熱。 秋燥所致咳嗽時間較長,

難以治癒, 使人生畏, 假若身體虛弱, 抗病能力低下, 對炎熱的氣溫不能很好適應, 體溫調節中樞發生紊亂, 散熱機能發生障礙, 還是很易使人發生“中暑”。

中暑在中醫上也稱“傷暑”, 有陰、陽之分, “陽暑”是在烈日下勞作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的, 而“陰暑”是過於避熱貪涼引起的。 由於暑熱濕盛, 人們毛孔開張, 腠理疏鬆, 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 若過於避熱趨涼, 如夜間露宿室外, 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 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 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 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

陰暑患者可嘗試藿香正氣水

藿香正氣水只對陰暑有效,

也就是對“乘涼飲冷太過”導致的“外感風寒、內傷濕冷”更有效。 如果在炎熱的夏季感冒了, 但發熱不明顯, 並伴有食欲不振、腹脹、舌苔白膩等症狀, 像這樣體內以寒濕為主的患者是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水的。 經常往來於空調溫度過低的室內和烈日炎炎戶外環境中的人群, 受寒邪侵襲所致而導致感冒也可以使用。 另外, 不小心吃了不潔食物, 有拉肚子症狀時也可以服藿香正氣水或膠囊。

但要注意, 對於酒精過敏的人來說, 服用藿香正氣水時一定要慎重。 因為藿香正氣水屬於酊劑, 它不以水為溶劑, 而是採用一定濃度的酒精溶解。 酒精過敏者服用後會產生過敏反應, 出現全身發熱、心跳加快及皮膚潮紅、起粒狀丘疹、瘙癢等,

有時甚至出現心悸、氣短、煩躁不安、血壓降低等症狀。 不過, 這類人可選擇藿香正氣湯藥或藿香正氣丸、藿香正氣膠囊等服用。

此外, 孩子使用藿香正氣水時, 一定要嚴格把握劑量。 一般來說, 一兩歲的孩子, 服用藿香正氣水2-3滴就行了。 正確方法是把藿香正氣水滴入50-100毫升溫水中, 加點蜂蜜, 調和均勻, 然後慢慢給孩子喂。 而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孕婦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 均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陰暑如何防治

秋伏節病需清暑祛濕, 溫中暖脾, 散風祛寒, 需常備香薷飲、鹽灸“神闕”、多服生薑湯。

1、香薷飲

香薷飲除用於治療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症之外, 也可作為立秋的防暑飲品加以飲用。

由厚樸、扁豆和香薷三味藥組成, 是最佳的夏月衛陽要方。 香薷10克, 白扁豆5克, 厚樸5克加入大半鍋水, 水開後小火煎煮15分鐘, 冷卻後調蜂蜜代茶飲用。

2、鹽灸神闕

陰暑, 嘔吐腹瀉、怕冷, 也可以隔鹽自灸“神闕”。 “神闕”, 即肚臍, 鹽灸有溫補元氣, 健運脾胃, 固脫復蘇之功效。 可從三壯灸起, 每次遞增, 最多可灸30壯, 高血壓者不宜灸。

3、山藥粥

準備山藥50克, 粳米100克。 再把粳米洗淨, 加山藥片, 加水熬至米爛, 再放入味精、食鹽即成。 可以健脾補虛, 滋精固腎, 治諸虛百損, 療五勞七傷。

4、五彩蜜珠果

準備蘋果1個, 梨1個, 鳳梨半個, 楊梅10粒, 荸薺10粒, 檸檬1個, 白糖適量。 將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 置於鍋內燒熱溶解, 冷卻後加入檸檬汁, 食用時將糖汁倒入水果之上,

即可。 生津止渴, 和胃消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