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秋天來了, 但是我們也還是要注意防暑降溫, 預防“秋老虎”。 在立秋之後, 下雨就會變得很少, 這時人們就會出現缺水的現象。 這時很多疾病就會出來了, 那麼你知道如何防暑降溫嗎?想瞭解一下的話, 那就和小編來看一下下面這篇文章吧。
秋天的天氣主要是燥, 雖然夏天過去了, 但是隨著降水量變小, 人體就會變得缺水, 所以說現在很容易就會缺水。
症狀是皮膚乾燥、眼乾裂、舌紅少津、毛髮乾枯、小便赤黃、大便幹結、口鼻咽幹、胸痛乾咳少痰、痰中帶血絲, 甚至發燒至高熱。
秋燥所致咳嗽時間較長, 難以治癒, 使人生畏, 假若身體虛弱, 抗病能力低下, 對炎熱的氣溫不能很好適應, 體溫調節中樞發生紊亂, 散熱機能發生障礙, 還是很易使人發生“中暑”。
在中醫上中暑也是有陰陽區分的, 在高溫下工作所導致的中暑被叫做“陽暑”, “陰暑”就是長時間沒有出汗所導致的。
由於暑熱濕盛, 人們毛孔開張, 腠理疏鬆, 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 若過於避熱趨涼, 如夜間露宿室外, 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 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 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 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
在當前躲避秋老虎之時, 白天氣溫很高, 但往往晝夜溫差加大, 一熱一涼更加大了傷陰暑的可能。
傷陰暑會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 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 尤應加強防護, 不可過於避熱貪涼, 避免寒濕侵襲而引發“陰暑”。
中暑症狀
1.先兆中暑症狀
一般在高溫的環境下就會出現一些給中暑的徵兆, 例如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 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 補充水和鹽分, 短時間內即可恢復。
2.輕症中暑症狀
體溫往往在38度以上。 出頭暈、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等表現, 或出現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表現。
3.重症中暑症狀
顧名思義, 是中暑中情況最嚴重的一種, 如不及時救治將會危急生命。 這類中暑又可分為四種類型:熱痙攣、熱衰竭、日射病和熱射病。
4.熱痙攣症狀特點:多發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 飲水多而鹽分補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鈉濃度急速明顯降低時。 這類中暑發生時肌肉會突然出現陣發性的痙攣的疼痛。
5.熱衰竭症狀特點:這種中暑常常發生于老年人及一時未能適應高溫的人。 主要症狀為頭暈、頭痛、心慌、口渴、噁心、嘔吐、皮膚濕冷、血壓下降、暈厥或神志模糊。 此時的體溫正常或稍微偏高。
穴位急救法
症狀
中暑而至頭暈, 暈厥(包括休克, 昏迷等)。
常發生於平常體質弱的人, 往往由於過度疲勞, 站立過久, 環境悶熱, 或因悲傷過度等因素引起暫時性腦缺血, 表現有眩暈, 眼花, 出冷汗, 噁心、欲吐, 甚至突然暈倒, 面色蒼白等。
處理方法
1、溫開水(或用糖開水)一杯給病人飲下, 並扶到空氣清新陰涼的地方。
2、當患者出現熱昏厥情況,可用一茶匙食鹽混合600ml水慢慢飲下。
3、按摩太陽穴(有藥油更佳)
4、如暈倒,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鼻唇中間上1/3處)。
5、舒綬胸口的不適,可加按內關穴(腕紋上二寸)。
6、用按摩或刮痧方式刺激中指尖端,百會穴(頭頂部兩耳尖邊線之中點),湧泉穴(足底心前1/3處),令病人儘快蘇醒。可用西瓜皮或濕毛巾為患者抹身,加速體溫下降。
物理降溫
為了使患者高溫迅速降低,可將患者浸浴在4℃水中,並按摩四肢皮膚,使皮膚血管擴張和加速血液迴圈,促進散熱。在物理降溫過程中必須隨時觀察和記錄肛溫,待肛溫降至38.5℃時,應即停止降溫,將患者轉移到室溫在25℃以下的環境中繼續密切觀察。如體溫有回升,可再浸入4℃水中或用涼水擦浴、淋浴,或在頭部、腋窩、腹股溝處放置冰袋,並用電扇吹風,加速散熱,防止體溫回升。老年、體弱和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不能耐受4℃浸浴,有些患者昏迷不深,浸入4℃水中可能發生肌肉抖動,反而增加產熱和加重心臟負擔,可應用其他物理降溫方法。
藥物降溫
氯丙嗪的藥理作用有調節體溫中樞功能、擴張血管、鬆弛肌肉和降低氧消耗,是協助物理降溫的常用藥物。劑量25~50mg加入500ml補液中靜脈滴注1~2小時。用藥過程中要觀察血壓,血壓下降時應減慢滴速或停藥,低血壓時應肌內注射重酒石酸間羥胺(阿拉明)、鹽酸去氧腎上腺素(新福林)或其他α受體興奮劑。
治療用藥
熱痙攣和熱衰竭患者應迅速轉移到陰涼通風處休息或靜臥。口服涼鹽水、清涼含鹽飲料。有周圍迴圈衰竭者應靜脈補給生理鹽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鉀。一般患者經治療後30分鐘到數小時內即可恢復。熱射病患者預後嚴重,死亡率達5%~30%,故應立即採取以下急救措施。
2、當患者出現熱昏厥情況,可用一茶匙食鹽混合600ml水慢慢飲下。
3、按摩太陽穴(有藥油更佳)
4、如暈倒,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鼻唇中間上1/3處)。
5、舒綬胸口的不適,可加按內關穴(腕紋上二寸)。
6、用按摩或刮痧方式刺激中指尖端,百會穴(頭頂部兩耳尖邊線之中點),湧泉穴(足底心前1/3處),令病人儘快蘇醒。可用西瓜皮或濕毛巾為患者抹身,加速體溫下降。
物理降溫
為了使患者高溫迅速降低,可將患者浸浴在4℃水中,並按摩四肢皮膚,使皮膚血管擴張和加速血液迴圈,促進散熱。在物理降溫過程中必須隨時觀察和記錄肛溫,待肛溫降至38.5℃時,應即停止降溫,將患者轉移到室溫在25℃以下的環境中繼續密切觀察。如體溫有回升,可再浸入4℃水中或用涼水擦浴、淋浴,或在頭部、腋窩、腹股溝處放置冰袋,並用電扇吹風,加速散熱,防止體溫回升。老年、體弱和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不能耐受4℃浸浴,有些患者昏迷不深,浸入4℃水中可能發生肌肉抖動,反而增加產熱和加重心臟負擔,可應用其他物理降溫方法。
藥物降溫
氯丙嗪的藥理作用有調節體溫中樞功能、擴張血管、鬆弛肌肉和降低氧消耗,是協助物理降溫的常用藥物。劑量25~50mg加入500ml補液中靜脈滴注1~2小時。用藥過程中要觀察血壓,血壓下降時應減慢滴速或停藥,低血壓時應肌內注射重酒石酸間羥胺(阿拉明)、鹽酸去氧腎上腺素(新福林)或其他α受體興奮劑。
治療用藥
熱痙攣和熱衰竭患者應迅速轉移到陰涼通風處休息或靜臥。口服涼鹽水、清涼含鹽飲料。有周圍迴圈衰竭者應靜脈補給生理鹽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鉀。一般患者經治療後30分鐘到數小時內即可恢復。熱射病患者預後嚴重,死亡率達5%~30%,故應立即採取以下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