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李佃貴治慢性胃病經驗

李佃貴教授擅長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治療。 李教授認為, 慢性胃病病程較長, 病機錯綜複雜, 很難以一方一法取效, 必須謹守病機, 治療上順應, 恢復脾胃的生理特性, 截斷逆轉胃病病理改變, 多法並用方可取效。

治療大法

化濁解毒法 慢性萎縮性胃炎, 尤其是伴有重度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 被視為癌前病變, 癌變率可達1.9%~5.4%。 李佃貴教授依據客觀理論基礎和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提出了化濁解毒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辨治觀點。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多因情致不舒, 飲食內傷, 導致肝氣不舒,

氣滯犯胃(脾), 脾失健運, 胃失和降。 脾失健運則水穀不化, 水反為濕, 穀反為滯, 日久積為濕濁;胃失和降則胃熱內蘊, 日久熱盛為毒, 最終濁毒相互搏結為害, 氣滯、血瘀、濕阻、濁聚、痰結、食積、火郁、陰傷、陽衰等諸證蜂起。 治療上應首先化濁解毒, 以防癌變。 藥用黃芩、黃連、苦參、藿香、砂仁、茵陳, 並隨病情輕重加減用藥。 輕度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屬中度者用黃藥子、白英;不完全型大腸上皮化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疑為癌變者藥用三棱、皂角刺、王不留行, 甚或用全蟲、蜈蚣、虻蟲防癌抗癌。 瓜蔞皮和生薏苡仁藥性平和, 且現代醫學證明也可逆轉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可加用。 經臨床驗證, 採用此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 可截斷大部分癌前病變的繼續發展, 甚或逆轉。

養肝和胃(脾)法 本病病程較長, 久虛不復, 木本克土, 此時更是乘虛而入, 所以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抓住病人主要臨床表現, 四診合參, 聯繫有關臟腑, 確定診斷, 從實踐中摸索出固護正氣之養肝和胃(脾)法, 恢復肝胃(脾)正常生理功能。 養肝和胃(脾)法適用於胃脘隱痛、胃中痞塞、噯氣、納呆、食少、腹脹、體重下降等消化道症狀, 上腹多伴有明顯壓痛, 舌質多為紫紅、紫暗, 舌苔黃厚膩、薄黃或根部黃厚膩, 脈弦滑。 臨床多採用百合烏藥散合當歸芍藥散。 若脾胃氣虛則兼加太子參、山藥、扁豆、薏苡仁健脾益氣助運;脾胃陽虛兼加蓽茇、高良姜以溫運;胃陰虛加用沙參、麥冬、石斛、玉竹、天花粉等滋陰助運。

疏肝理氣法 慢性胃病患者多因情志不舒, 肝氣鬱滯, 氣滯犯胃, 引起胃病, 胃病的痛苦症狀反過來又影響患者情緒, 甚則悲哀厭世, 加重病情。 這時不但要在思想上開導患者, 還要運用疏肝理氣法, 以暢達氣機。 疏肝理氣法適用於脘脅脹滿、胸悶、善太息、精神抑鬱、甚則急躁易怒、頭眩或上腹痞滿、噯氣、納呆、噁心嘔吐、口苦、大便溏泄, 舌紅苔薄黃, 脈弦細。 臨床常用枳實術散加川厚樸、薑黃。 辨證加用能升降諸氣的三焦氣分藥廣木香;功善行氣寬胸利膈之瓜蔞、薤白;暢達中焦之檳榔、萊菔子;行氣散結之荔枝核、烏藥。 如此三焦氣治, 氣行則血行,

氣血調和, 病易恢復。 若氣鬱化火, 以口幹、口苦為主要表現者, 取龍膽瀉肝湯之意, 選用龍膽草、黃芩、梔子, 清瀉肝火;以大便秘結不通為主要表現者少加入蘆薈瀉下清肝。

和胃降逆法 由於飲食不調, 胃火上逆, 或痰濁中阻使胃的通降功能受阻, 則胃失和降, 胃氣上逆。 症見胃脘部脹滿作痛, 噯氣、噁心、嘔吐、呃逆, 不思飲食。 臨床常用香蘇散。 因胃氣上逆而噯氣明顯者加丁香、竹茹、旋覆花、代赭石加強和胃降逆之力。

活血止痛法 慢性胃病患者病程較長,“胃痛久發, 必有聚瘀”,董建華教授在治療本病時也指出:不一定要見舌質紫黯才用活血化瘀之藥, 既然是慢性, 從病機分析入手, 其實就有血運不暢存在, 遣方用藥時, 佐以活血通絡之品才可靈通。

活血止痛法適用於慢性胃病病程較久, 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患者。 臨床常用失笑散加元胡、白芷。

清心和胃法 胃為陽腑, 生理上非熱不能化食, 病理上陽道實, 易從熱化。 若多種因素造成胃失和降, 飲食不化, 積於胃脘, 日久化熱, 熱鬱胃脘則胃中熱, 甚則疼痛。 清心和胃法適用於以燒心為典型表現的慢性胃炎患者。 用藥要在清胃熱的基礎上輔以化濕、理氣暢中之品。 清熱藥常用生石膏、黃連、梔子等。 濕重者選加砂仁、紫豆蔻、藿香、佩蘭、荷葉、茵陳、滑石等化濕藥;熱盛化毒而出現腸化、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變者選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虎杖等清熱解毒之品。 理氣藥常用香櫞、佛手等平和之品。 熱消濕除, 氣暢納化則症狀自除。若患者伴有明顯反酸,喜加用瓦楞粉、烏賊骨制酸。

用藥特點

李佃貴強調慢性胃病診治中應注意中焦脾胃功能特點,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宜升則健;胃主通降,通降則和,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升降失職則現“滯”,納化失常則不運,因此治療時重點強調一個“動”,因此在用藥上,李佃貴認為藥性輕靈、平和、運動,才能達到調整脾運胃降、調整氣機的作用,因此治脾胃病貴在和,用藥多用輕清之品。理氣用理氣而不傷陰之香櫞、佛手等;活血用藥性平和、活血而不傷正之丹參、三七粉;化濕濁用藿香、砂仁、陳皮等辛溫而不燥烈之品;消食積用萊菔子、內金等亦食亦藥之品;清熱用性淡氣薄大清胃熱之石膏;解毒用甘寒具有較強清熱解毒,又能抗腫瘤作用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滋陰用補而不膩的百合、石斛等;調補脾胃用平淡之太子參、山藥、扁豆。如此則滯、瘀、濕、濁、痰、積、熱、毒、虛得以消除,胃氣得和,病情逆轉,逐步痊癒。

病案舉例

李某,男,59歲。間斷胃脘脹滿疼痛10年余,加重10天。患者于2005年3月9日無明顯誘因出現胃脘脹痛,食後加重,伴燒心反酸,口幹口苦。2005年3月23日查電子胃鏡示:賁門炎,膽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後間斷口服藥物治療。2006年3月16日查電子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胃角)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中度腸化;(胃竇)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住院治療療效不著,遂出院。近日因飲食不慎出現胃脘脹痛加重,遂來就醫。胃脘脹痛,噯氣,口幹口苦,燒心反酸,兩脅脹滿,二便調,舌紫紅,有瘀斑,苔薄黃,脈沉弦細。查體腹軟,胃脘部觸之有結節顆粒狀感,劍突下輕壓痛。

辨證:胃脘痛(濁毒內蘊)。

治則:化濁解毒,理氣和胃。

處方: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蓮15克,黃藥子6克,枳實12克,厚樸12克,生石膏30克,砂仁15克,紫蔻15克,瓜蔞皮15克,薏苡仁15克,全蟲9克,蜈蚣2條。7劑。水煎服,日1劑。

11月13日複診:患者胃脘脹滿減輕,右胸背時有憋悶隱痛,余證尚存,舌紅苔薄黃,脈弦滑。前方去枳實、川樸消脹之品,加元胡15克,柴胡15克,以疏肝理氣,活血止痛。

12月4日三診:患者燒心反酸緩解,但出現右脅下及右肩部疼痛不適,前方加丹參20克,增強活血化瘀之力。

12月28日四診,藥後右脅及右肩部疼痛不適減輕。

2007年2月27日,複查電子胃鏡示:非萎縮性胃炎。(鏡下描述:胃底胃體黏膜光滑,未見潰瘍、糜爛及新生物。胃竇黏膜可見散在點狀紅斑,未見糜爛及潰瘍。)故未作病理。

3月19日複診,諸症均有明顯好轉,腹部柔軟光滑無壓痛。治用養肝和胃法,善後調理,鞏固療效。

氣暢納化則症狀自除。若患者伴有明顯反酸,喜加用瓦楞粉、烏賊骨制酸。

用藥特點

李佃貴強調慢性胃病診治中應注意中焦脾胃功能特點,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宜升則健;胃主通降,通降則和,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升降失職則現“滯”,納化失常則不運,因此治療時重點強調一個“動”,因此在用藥上,李佃貴認為藥性輕靈、平和、運動,才能達到調整脾運胃降、調整氣機的作用,因此治脾胃病貴在和,用藥多用輕清之品。理氣用理氣而不傷陰之香櫞、佛手等;活血用藥性平和、活血而不傷正之丹參、三七粉;化濕濁用藿香、砂仁、陳皮等辛溫而不燥烈之品;消食積用萊菔子、內金等亦食亦藥之品;清熱用性淡氣薄大清胃熱之石膏;解毒用甘寒具有較強清熱解毒,又能抗腫瘤作用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滋陰用補而不膩的百合、石斛等;調補脾胃用平淡之太子參、山藥、扁豆。如此則滯、瘀、濕、濁、痰、積、熱、毒、虛得以消除,胃氣得和,病情逆轉,逐步痊癒。

病案舉例

李某,男,59歲。間斷胃脘脹滿疼痛10年余,加重10天。患者于2005年3月9日無明顯誘因出現胃脘脹痛,食後加重,伴燒心反酸,口幹口苦。2005年3月23日查電子胃鏡示:賁門炎,膽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後間斷口服藥物治療。2006年3月16日查電子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胃角)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中度腸化;(胃竇)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住院治療療效不著,遂出院。近日因飲食不慎出現胃脘脹痛加重,遂來就醫。胃脘脹痛,噯氣,口幹口苦,燒心反酸,兩脅脹滿,二便調,舌紫紅,有瘀斑,苔薄黃,脈沉弦細。查體腹軟,胃脘部觸之有結節顆粒狀感,劍突下輕壓痛。

辨證:胃脘痛(濁毒內蘊)。

治則:化濁解毒,理氣和胃。

處方: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蓮15克,黃藥子6克,枳實12克,厚樸12克,生石膏30克,砂仁15克,紫蔻15克,瓜蔞皮15克,薏苡仁15克,全蟲9克,蜈蚣2條。7劑。水煎服,日1劑。

11月13日複診:患者胃脘脹滿減輕,右胸背時有憋悶隱痛,余證尚存,舌紅苔薄黃,脈弦滑。前方去枳實、川樸消脹之品,加元胡15克,柴胡15克,以疏肝理氣,活血止痛。

12月4日三診:患者燒心反酸緩解,但出現右脅下及右肩部疼痛不適,前方加丹參20克,增強活血化瘀之力。

12月28日四診,藥後右脅及右肩部疼痛不適減輕。

2007年2月27日,複查電子胃鏡示:非萎縮性胃炎。(鏡下描述:胃底胃體黏膜光滑,未見潰瘍、糜爛及新生物。胃竇黏膜可見散在點狀紅斑,未見糜爛及潰瘍。)故未作病理。

3月19日複診,諸症均有明顯好轉,腹部柔軟光滑無壓痛。治用養肝和胃法,善後調理,鞏固療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