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是指小兒食欲不振, 甚至不思乳食的一種常見病證。 產生厭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平素飲食不節, 餵養不當, 損傷脾胃, 使脾胃運化功能失常。 小兒時期“脾常不足”, 食欲不能自調, 乳食不知自節, 家長往往缺乏保育知識, 片面強調給予高營養的滋補食品, 亂投雜食, 或恣意投其所好, 養成偏食習慣, 遂使牌失健運, 胃不思納, 產生厭食。 《張氏醫通》指出:“惡食有虛實之分, 實則心下悶痛, 噁心口苦, 二陳加黃連、積實, 虛則倦怠, 色萎黃, 心下軟, 異功散加砂仁、木香;有痰噁心, 六杜子加香砂。 ”這一論述較好地概括了厭食的辨證及治療要點。
西醫的小兒營養性鋅缺乏症等疾病可屬本證範疇。
(一)問診要點
本證以食欲不振為主要表現, 應通過問診首先辨明虛實。 偏于實者, 常因濕阻、食滯為患;俏於虛者, 多由素體虛弱或久病而成。 故問診時要仔細詢問患兒餵養史, 以尋找病因。 還要瞭解患兒大便以及其它伴隨症狀, 為辨證提供依據。 臨證時應注意與其它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相區別, 尤其需與積滯、疳證、疰夏等類證作出辨別。
厭食一證, 病在脾胃, 要分清是脾失健運還是胃陰不足, 抑或乳食壅滯。 一般說來, 脾失健運者多伴消瘦乏力, 胃陰不足者多伴口渴便幹, 乳食壅滯者多伴腹脹嘔吐等症狀。
(二)分型問診
1.脾失健運
問診:不思納食, 或食物無味, 面色無華, 形體消瘦, 腹滿不舒, 大便不調。
治法:調理脾胃, 扶助運化。 方用曲麥枳術丸加減。
2.脾胃陰虛
問診:厭食或拒食, 口幹多飲, 甚則每食必飲, 煩躁不安, 手足心熱, 大便於結, 皮膚乾燥。
治法:養胃益陰。 方用養胃增液東加減。 便秘加火麻仁、郁李仁。
3.脾胃虛弱
問診:不思乳食, 大便溏薄, 面色萎黃, 形體疲弱, 倦怠乏力, 多汗。
治法:健脾益氣。 方用參笭白術散加減。
4.乳食壅滯
問診:不思乳食, 腹脹不舒, 口中有乳酸味, 或嘔吐酸腐,
治法:消食導滯。 傷乳者用消乳丸, 傷食者用保和丸。
5.肝旺脾虛
問診:厭食或拒食, 急躁易怒, 咬牙磨齒, 睡眠不安, 便溏尿少。
治法:抑肝扶脾助運。 方用枳術丸加減。 急躁易怒加蓮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