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粉刺的問診

顏面、胸、背等處生丘疹如刺, 可擠出白色碎米樣粉汁, 故名粉刺。 又稱“面皰”“渣皰”“嗣面”“肺風粉刺”“粉疵”“酒刺”“穀嘴皰”, 俗稱“青春粒”“壯疙瘩。 ”《諸病源候論》說:“面瘡者, 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皰, 頭如米大, 亦如穀大, 白色者是。 ”《醫宗金鑒》中說:“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 每發於面鼻, 起碎疙瘩形如黍屑, 色赤腫痛, 破出白粉汁。 ”本病常見於青年, 男性多於女性, 賞同時有皮脂溢。 一般發育時期過後大都可自愈或減輕。 本病由於肺經鬱熱, 外感風熱或用冷水洗面, 以致熱血凝滯;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和酒類, 以致脾胃失和, 化生濕熱,

濕熱薰蒸于面部而成。 總的治療原則為清肺涼血, 解毒活血, 化瘀散結。

西醫的痤瘡相當於本病。

(一)問診要點

本病問診應重點在發病年齡、發疹部位及形態。 本病以青年人多發, 男性多於女性。 好發麵部、胸背, 皮脂溢出明顯。 皮疹初為針尖大小的黑頭丘疹, 逐漸出現丘疹、膿皰、結節、囊腫、膿腫和疤痕等損害, 經過較慢, 在青春期過後有自愈傾向, 本病應注意區別於酒渣。 酒渣賞見於中年人, 以鼻、兩頰、額部及頦部為多, 局部潮紅充血, 伴有毛細血管擴張, 無粉刺。 另外藥疹性痤瘡無黑頭粉刺, 有明顯用藥史, 停藥後可減輕。

本病辨證應主要根據皮疹的形態。 常見的粉剌丘疹為肺經風熱;若過食辛辣油膩而皮疹加重者為肺胃積熱;若皮疹以丘疹膿皰為主為熱毒;如損害以結節、囊腫為主為血瘀痰結。

(二)分型問診

1.肺經風熱

問診:此型常見, 表現為顏面部散在毛囊性丘疹, 丘疹顏色較紅。

治法:宣肺清熱。 內治方用枇杷清肺飲加減。

2.肺胃積熱

問診:皮疹每於過食辛辣, 或肥甘油膩, 或飲酒後加重, 皮疹紅腫疼痛或色紅不鮮。 伴腹脹納脹, 便秘溲赤。

治法:清熱化濕通腑。 內治方用三黃丸合茵陳蒿湯。

3.熱毒

問診:皮損以丘疹、膿皰為主, 局部疼痛。

治法:清熱解毒。 內治方用三花東加減。 主要用藥為金銀花, 紫花地丁、野菊花、黃芩、知母、白芷, 赤芍、大力子、連翹。

4.血瘀濕壅

問診:病程日久, 反復不愈, 顏面皮膚油膩, 損害以結節、囊腫為主。

治法:活血化濕, 理氣散結。 用藥如茯苓、白術、陳皮、丹參、莪術、夏枯草、海藻、牡蠣等。

外治:以丘疹、丘皰疹為主, 選用顛倒散、三黃洗劑;皮疹以結節、囊腫、疤痕為主, 可用獨角蓮硬膏或芙蓉膏。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