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丁酉年三因司天方蓯蓉牛膝湯臨床應用

2017年為丁酉年, 運氣為木運不及, 陽明燥金司天, 少陰君火在泉。 《素問·氣交變大論》載:“歲木不及, 燥乃大行……民病中清, 胠脅痛, 少腹痛, 腸鳴溏泄……複則病寒熱, 瘡瘍痱胗癰痤……咳而鼽。 ”

丁酉年運氣主方——蓯蓉牛膝湯:

肉蓯蓉、牛膝、木瓜、熟地、白芍、當歸、甘草各一錢, 烏梅一枚、鹿角一錢, 生薑三片、大棗三枚。

繆問對該方有如下闡釋:民病胠脅少腹痛, 厥陰之絡下絡少腹, 肝虛則陽下陷而為痛。 木動則風內攻而為腸鳴騖溏, 是年風燥火熱, 多陽少陰, 不資液以救焚, 則熇熇之勢, 遂成滋蔓, 是當藉天一之源, 以制其陽焰者也。 但腎為肝母,

徒益其陰, 則木無氣以升, 遂失春生之性;僅補其陽, 則木乏水以溉, 保無隕落之憂, 故必水火雙調, 庶合虛則補母之義。 肉蓯蓉鹹能潤下, 溫不劫津, 坎中之陽所必需;熟地苦以堅腎, 濕以滋燥, 腎中之陰尤有賴, 陰陽平補, 不致有偏勝之害矣。 再複當歸、白芍辛酸化陰, 直走厥陰之髒, 血燥可以無憂。 但為火所複而寒熱, 而瘡瘍, 問嘗思之, 則知一從少陽, 始為寒熱, 一從少陰, 始發瘡瘍。 木瓜之酸泄少陽, 甘草之甘泄少陰。 合之牛膝、烏梅俱主寒熱;鹿角一味, 專散瘡瘍, 且止少腹痛。 姜棗和營衛止瀉痢, 同一補肝, 而法有不同如此(六庚年牛膝木瓜湯)。

參考繆問的闡釋及肉蓯蓉牛膝湯的方證特點, 概括此方有以下要點:

運氣特點:木運不及,

燥乃大行, 風燥火熱, 多陽少陰。

病機特點:肝腎虧虛, 肝血不足, 燥火擾動。

主症:民病中清, 胠脅痛, 少腹痛, 腸鳴溏泄, 複則病寒熱, 瘡瘍痱胗癰痤, 咳而鼽。

蓯蓉牛膝湯醫案一:

金某某 女, 60歲, 退休, 2017年4月3日就診。 西醫診斷:自體免疫性肝炎。 肝功異常12年。 刻下症見:不寐多夢, 夜尿頻多, 大便秘結, 腰痛, 舌質淡, 苔薄白, 左關脈沉弦, 右不足。 予蓯蓉牛膝湯原方:肉蓯蓉15克, 懷牛膝12克, 木瓜10熟地15克, 炒白芍15克, 當歸10克, 生甘草10克, 烏梅6克, 鹿角霜15克(先煎), 生薑3片, 大棗2枚。 初服7劑轉氨酶反升高, 然全身症狀明顯減輕, 續服21劑該方轉氨酶降低至正常水準。 隨訪半年未復發。

蓯蓉牛膝湯醫案二:

李某某, 女, 57歲。 2017年9月7日就診。 刻診:全身散在紅斑、丘疹伴瘙癢半月餘。 舌質淡,

苔薄白, 脈左關不足。 西醫診斷為:1.銀屑病;2.濕疹。 辨證:肝陰不足, 肝血虧虛, 血燥風擾。 予蓯蓉牛膝湯原方:肉蓯蓉30克, 懷牛膝15克, 木瓜12克, 熟地15克, 生地15克, 炒白芍18克, 當歸12克, 生甘草10克, 烏梅15克, 鹿角霜6克(先煎), 生薑2片, 大棗3枚。 服7劑顯效, 21劑痊癒。

另外, 曾應用該方治療高血壓及減輕癌症患者臨床症狀, 提高其生活品質, 並治療多種頑固性皮膚病及解決諸多疑難雜症均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總之, 此方乃六丁年土運不及, 燥氣大行, 風燥火熱, 多陽少陰為病證特點的運氣方。 功能平補肝腎, 補母生子;滋養肝血, 體用兼顧;陰陽並補, 水火雙調。 經臨床實踐, 確為六丁年治療疑難雜病之有效方。

臨床應用三因司天方產生奇效的案例不勝枚舉,

三因司天方應用要點如下:三因司天方在對應的運氣年份應重視應用;“時有常位, 氣無必也”, “病如不是當年氣, 看於何年運氣同, 便向某年求活法, 方知都在至真中, 庶乎得運氣之意矣”;辨證辨病結合運氣, 合用經方或時方;無證可辨或病情複雜無法下手時, 多考慮使用運氣方;疑難病、重病、疑難問題從五運六氣找方法;司天方在治療用藥方面應有引領作用, 符合當今社會疾病複雜性的特點。

五運六氣學說是中醫學結合了天文、曆法、物候、氣象等各學科知識, 全面運用陰陽五行和開、闔、樞理論的最高層次的學說, 也是中華文明之所集。 五運六氣是打開中醫之門的鑰匙。 而三因司天方將五運六氣理論落實到了臨床診療中,

醫學價值巨大, 值得我們每一位醫務工作者努力學習、探究、勤加應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