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藥的成分及食用功效

湯藥, 即用水煎服的中藥。 出自于《史記·袁盎晁錯列傳》:"陛下居代時, 太后嘗病, 三年, 陛下不交睫, 不解衣, 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 " 晉·葛洪《抱樸子·至理》:"夫愚夫乃不肯信湯藥針艾, 況深於此者乎!"據記載, 湯藥是伊尹發明的。 《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他老人家是早年斷弦, 一向便在書房下榻, 直到一病垂危, 我還同你父親在那裡服侍湯藥, 早晚不離。 " 曹禺《雷雨》第一幕:" 四鳳裝做不聽見, 依然濾她的湯藥。 "

中藥煎服方法簡介

1.煎藥器具:在煎藥時儘量使用砂鍋、不銹鋼、玻璃、搪瓷等為佳, 忌用鐵器、鋁器、銅鍋。 因為前者理化性質比較穩定, 不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 以保證藥物的療效。 而鐵銅類成份性質較為活潑, 易與藥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 影響療效。

2.浸泡方法:煎藥前, 應先將藥物放入藥鍋內, 加乾淨的冷水浸泡藥物, 加水量以淹沒過藥面3-5cm, 浸泡20-60分鐘為宜(過久則藥物易發黴變質),

這樣有利於藥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劑藥煮兩次。 第一煎先用大火將浸泡好的藥煮沸後, 改用中、小火, 維持藥物沸騰;第二煎加水適量少些(以淹沒過藥面), 火候同第一煎。 煎時最好加蓋, 一般情況下煎藥時注意不宜頻頻打開鍋蓋, 否則氣味易走失, 藥效降低。

4.煎熬時間:藥物煮沸後開始計算時間。 一般藥物第一煎20-30分鐘, 第二煎15-25分鐘;滋補及質地堅實的藥物第一煎40-60分鐘, 第二煎30分鐘左右;解表、理氣及質地輕鬆、芳香的藥物第一煎6-15分鐘, 第二煎5-10分鐘。

5.濾取藥液:藥液煎取量需根據病人的病情、年齡等具體情況決定, 成人量約200-300ml, 兒童量約為成人的1/4-1/2, 即50-150 ml。

6.服用時間:每日一劑, 早晚各服一次。 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藥液, 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藥液, 這樣可以使兩煎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 也可以將兩煎藥汁混合, 分上午和下午兩次服用, 兩次以相隔6小時左右為宜。 當天煎的藥當天最好服用完, 不宜保存。 滋補藥宜飯前半小時服用;清熱藥及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後半小時服用;其它藥劑請遵醫囑。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熱服、溫服、冷服3種, 一般而言, 發汗解表藥和溫補藥宜溫服;祛寒藥、治療關節痛和潰瘍病的藥宜熱服, 清熱解毒藥宜冷服。

8.注意事項:中藥包裡經常看到用紙或紗布另包的中藥, 標有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字樣。 一定要按要求去做, 否則將影響藥物的效果。 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水量, 但要不斷攪拌, 防止溢鍋、糊鍋。

注意事項

對一些性質特別的藥物,根據病情需特殊煎煮的, 醫師一般都在處方上注明, 負責調配處方的藥師也會特別囑咐病家, 並予以單包, 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先煎: 對於礦石類、動物角甲、貝殼藥物、有毒類藥物,

如生石膏、龜板、烏頭等, 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份不易煎出、具毒性等原因, 需在煎煮其它藥物之前砸碎, 提前煎煮30分鐘;

後下: 對於含揮發性成份如薄荷、青蒿、藿香等, 還有不宜長時間煎煮的如鉤藤、杏仁等藥, 應該在其它藥物煎好前10-15分鐘再放入鍋內煎煮;

包煎: 對於一些花粉種子類如松花粉、蒲黃、葶藶子等,質地較輕體積小的顆粒種子的如車前子等,含細小絨毛的如旋複花等,煎煮前須用紗布包好後與其它藥物同時煎煮;

烊化: 對於某些膠質或粘性較大且易溶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飴糖等,先加溫使其溶化,再加入已去渣的藥液中微煮,或趁熱攪拌使之溶解;

溶化: 對於芒硝、玄明粉等易溶化的藥物可直接在煎好的藥液中溶化;

另煎兌入:對於人參、西洋參、鹿茸、蟲草等貴重藥物可以另行煎煮,汁液直接兌入其它藥液服用;

沖服: 對於牛黃粉、三七粉、麝香等可直接用藥湯沖下。

服用效果最好時間段

藥物是否有效,除是否對症之外,還得講究服藥的時間。不同的藥物,因其本身特點要求在某一特定時間服食,才能發揮最佳作用。如果中藥服藥時間選擇不當,就算藥物對症,也會減效。

清晨

宜服補陽藥(指補腎陽藥),行水利濕藥,催吐藥。

午前

宜服發汗解表藥及益氣升陽藥。

古代醫家認為:"午前為陽之分,當發汗;午後陰之分,不當發汗。"不但汗藥如此,亦有醫家認為大凡走表透邪之藥,均宜午前服用。古醫書對醫治脾虛氣陷諸疾,所配製的補中益氣湯、參術調中湯等8首益氣升陽方,都強調了午前服藥。並謂之所以午前服用,乃"使人陽氣易達故也。"

午後

或入夜宜服瀉下藥。

歷代醫家對瀉下藥的服用時間大致有3種意見:一是午後進藥;二是日晡(下午3~5時)時進藥;三是入夜服之。3種意見,雖有差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不宜在午前服用。

入夜

宜服滋陰養血藥。

古人用六味地黃丸養陰,有一顯著特點,強調入夜時進藥。以當歸六黃湯醫治陰虛盜汗,亦主張入夜時服之。

夜臥

宜服安神藥。

這一用法,最早見於宋代。如對辰砂還志丸或珍珠母丸,提倡夜臥時姜湯送下,以起到鎮心安神之功效。其後,不少醫家把它作為臨證用藥的慣例。

對上述5種服藥時間的選擇也可歸納為:

1、凡是升提外透的藥物,宜於午前用;

2、凡是溫陽補氣的藥物,宜於清晨至午前服用;滋養陰血的藥物,宜於入夜服用。

3、凡是祛除陽分氣分之邪的藥物,宜於清晨服用;清泄陰分伏火的藥物,宜於入夜服之。

服中藥之所以講究擇時是為了取得最佳療效,這樣可以順應人體有節律的生理變化,能充分利用體內積極的抗病因素而增強藥力。擇時服藥還可減少藥物的不良影響,因為如果服藥時間不當,擾亂了人體生理節律,就可以產生或加大藥物的不良作用。擇時服藥也可誘導紊亂的人體節律恢復正常以達到治病目的。故此,擇時服藥不應忽視。

包煎: 對於一些花粉種子類如松花粉、蒲黃、葶藶子等,質地較輕體積小的顆粒種子的如車前子等,含細小絨毛的如旋複花等,煎煮前須用紗布包好後與其它藥物同時煎煮;

烊化: 對於某些膠質或粘性較大且易溶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飴糖等,先加溫使其溶化,再加入已去渣的藥液中微煮,或趁熱攪拌使之溶解;

溶化: 對於芒硝、玄明粉等易溶化的藥物可直接在煎好的藥液中溶化;

另煎兌入:對於人參、西洋參、鹿茸、蟲草等貴重藥物可以另行煎煮,汁液直接兌入其它藥液服用;

沖服: 對於牛黃粉、三七粉、麝香等可直接用藥湯沖下。

服用效果最好時間段

藥物是否有效,除是否對症之外,還得講究服藥的時間。不同的藥物,因其本身特點要求在某一特定時間服食,才能發揮最佳作用。如果中藥服藥時間選擇不當,就算藥物對症,也會減效。

清晨

宜服補陽藥(指補腎陽藥),行水利濕藥,催吐藥。

午前

宜服發汗解表藥及益氣升陽藥。

古代醫家認為:"午前為陽之分,當發汗;午後陰之分,不當發汗。"不但汗藥如此,亦有醫家認為大凡走表透邪之藥,均宜午前服用。古醫書對醫治脾虛氣陷諸疾,所配製的補中益氣湯、參術調中湯等8首益氣升陽方,都強調了午前服藥。並謂之所以午前服用,乃"使人陽氣易達故也。"

午後

或入夜宜服瀉下藥。

歷代醫家對瀉下藥的服用時間大致有3種意見:一是午後進藥;二是日晡(下午3~5時)時進藥;三是入夜服之。3種意見,雖有差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不宜在午前服用。

入夜

宜服滋陰養血藥。

古人用六味地黃丸養陰,有一顯著特點,強調入夜時進藥。以當歸六黃湯醫治陰虛盜汗,亦主張入夜時服之。

夜臥

宜服安神藥。

這一用法,最早見於宋代。如對辰砂還志丸或珍珠母丸,提倡夜臥時姜湯送下,以起到鎮心安神之功效。其後,不少醫家把它作為臨證用藥的慣例。

對上述5種服藥時間的選擇也可歸納為:

1、凡是升提外透的藥物,宜於午前用;

2、凡是溫陽補氣的藥物,宜於清晨至午前服用;滋養陰血的藥物,宜於入夜服用。

3、凡是祛除陽分氣分之邪的藥物,宜於清晨服用;清泄陰分伏火的藥物,宜於入夜服之。

服中藥之所以講究擇時是為了取得最佳療效,這樣可以順應人體有節律的生理變化,能充分利用體內積極的抗病因素而增強藥力。擇時服藥還可減少藥物的不良影響,因為如果服藥時間不當,擾亂了人體生理節律,就可以產生或加大藥物的不良作用。擇時服藥也可誘導紊亂的人體節律恢復正常以達到治病目的。故此,擇時服藥不應忽視。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