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胃燥肝熱型秋燥

病因病機:深則多胃燥肝熱

證候表現:大渴引飲, 飲不解渴, 灼熱自汗, 四肢雖厥, 而心煩惡熱, 時而氣逆幹嘔, 時而氣沖脘痛, 筋脈拘疼, 不能轉側, 甚則手足瘛疭, 狀如驚癇, 男子睾丸疝痛, 婦人少腹連腰牽痛, 臍間動氣, 按之堅而震手, 便多燥結, 或便膿血, 或裡急欲便而不得, 或後重欲圊欲了而不了, 溺短赤澀, 或點滴而急痛。

處方:則用清燥養營湯, 去歸、橘, 加鹽水炒龍膽草、生川柏、東白薇, 甘寒複鹹苦寒, 清潤胃燥以泄肝風;動瘛疭者, 加羚羊角、瑩白童便;大便燥結者, 加風化硝、淨白蜜二味, 煎湯代水, 其餘對證方藥,

隨證選用。

出處:《感證輯要》·卷三(卷)·俞根初秋燥證治論(篇)

原文:深則多胃燥肝熱, 大渴引飲, 飲不解渴, 灼熱自汗, 四肢雖厥, 而心煩惡熱, 時而氣逆幹嘔, 時而氣沖脘痛, 筋脈拘疼, 不能轉側, 甚則手足瘛疭, 狀如驚癇, 男子睾丸疝痛, 婦人少腹連腰牽痛, 臍間動氣, 按之堅而震手, 便多燥結, 或便膿血, 或裡急欲便而不得, 或後重欲圊欲了而不了, 溺短赤澀, 或點滴而急痛。 脈象右浮澀, 左弦緊者, 《內經》所謂秋傷於燥, 上逆而咳是也;右浮數, 左弦澀者, 《內經》所謂燥化於天, 熱反勝之是也;右寸浮澀, 關尺軟滯者, 喻嘉言所謂秋傷燥濕, 乃肺燥脾濕之候也;右寸關軟滯, 左關尺弦細澀者, 張景岳所謂陰虛挾濕, 窮必反腎, 乃脾濕腎燥之候, 但有陰凝則燥,

陰竭則燥之殊耳;右寸浮澀沉數, 關尺弦長而數者, 喻嘉言所謂肺熱不宣, 急奔大腸, 乃肺燥腸熱之候也;右洪長而數, 左關弦數過尺者, 《易·繫辭》所謂燥萬物者, 莫熯乎火, 乃火旺生風, 胃燥肝熱之候也。 總之燥證脈多細澀, 雖有因兼證變證而化浮洪虛大弦數等脈, 重按則無有不細不澀也。 治法涼燥犯肺, 以苦溫為君, 佐以辛甘, 香蘇蔥豉湯去香附, 加光杏仁、炙百部、紫菀、白前, 溫潤以開通上焦, 上焦得通, 涼燥自解。 若猶痰多, 便閉腹痛者, 則用五仁橘皮湯, 加全瓜蔞、生薑、拌搗幹薤白、酒洗搗紫菀、前胡, 辛滑以流利氣機, 終用歸芍異功散加減, 歸身、白芍、潞黨參、茯苓、炙甘草、蜜炙廣皮、金橘脯、蜜棗, 氣血雙補以善後。 溫燥傷肺, 以辛涼為君,
佐以苦甘, 清燥救肺東加減, 桑葉、杏仁、冰糖、炒石膏、大麥冬、真柿霜、南沙參、生甘草、雞子白、秋梨皮。 氣喘者, 加蜜炙蘇子、鮮柏子仁、鮮茅根;痰多者, 加川貝、淡竹瀝、瓜蔞仁;胸悶者, 加梨汁、廣郁金汁;嘔逆者, 加蘆根汁、鮮淡竹茹、炒黃枇杷葉, 涼潤以清肅上焦;上焦既清, 若猶煩渴氣逆欲嘔者, 則用竹葉石膏湯去半夏, 加蔗漿、梨汁、生薑汁, 甘寒以滋養氣液, 終用清燥養營東加霍石斛, 營陰雙補以善後。 肺燥脾濕, 先與辛涼解表, 輕清化氣, 蔥豉桔梗東加紫菀、杏仁, 辛潤利肺以宣上。 上焦得宣, 氣化濕開, 則用加減半夏瀉心湯, 去半夏, 加川貝、蘆筍, 苦辛淡滑以去濕, 濕去則暑無所依, 其熱自退。 熱退而津氣兩傷, 液鬱化痰者, 則用二冬二母散加味, 淡天冬、提麥冬、知母、川貝母、南北沙參、梨汁、竹瀝、姜汁,
甘潤佐辛潤, 化氣生津以活痰。 痰少咳減, 終用加減玉竹飲子, 生玉竹、川貝母、西洋參、浙苓、紫菀、蜜炙橘紅、桔梗、炙草, 氣液雙補, 兼理餘痰以善後。 脾濕腎燥, 必須潤燥合宜, 始克有濟, 但須辨其陽虛多濕。 濕傷腎氣而燥者, 陰凝則燥也, 治宜溫潤, 每用《金匱》腎氣東加減, 淡附子八分、拌搗直熟地四錢、紫猺桂四分、拌搗山萸肉一錢二分、淮山藥三錢、南芡實四錢、淡蓯蓉三錢、半硫丸一錢。 溫化腎氣以流濕潤燥, 腎氣化則陰凝自解;終與黑地黃丸, 制蒼術二兩、大熟地四兩、黑炮姜二錢、五味子四錢。 先用姜半夏五錢, 北秫米一兩, 煎取濃汁, 為丸, 每服錢半, 日二服, 砂仁四分, 泡湯送下。 脾腎雙補以善後。
陰虛多火, 濕熱耗腎而燥者, 陰竭則燥也, 治宜清潤, 每用知柏地黃東加減, 知母、川柏、陳阿膠、山藥、澤瀉、南芡實、川連、生曬術、熟地, 切絲泡汁, 代水煎藥。 滋養陰液以堅腎燥, 脾腎陰堅則液竭可回, 終與補陰益氣煎, 去升、柴, 加砂仁、甜石蓮, 補中填下以善後。 肺燥腸熱, 則用阿膠黃芩湯, 陳阿膠、青子芩、甜杏仁、生桑皮、生白芍、生甘草、鮮車前草、甘蔗梢, 先用生糯米開水泡取汁出, 代水煎藥。 甘涼複酸苦寒, 清潤肺燥以堅腸。 胃燥肝熱, 則用清燥養營湯, 去歸、橘, 加鹽水炒龍膽草、生川柏、東白薇, 甘寒複鹹苦寒, 清潤胃燥以泄肝風;動瘛疭者, 加羚羊角、瑩白童便;大便燥結者, 加風化硝、淨白蜜二味, 煎湯代水, 其餘對證方藥, 隨證選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