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脾中積熱型小兒泄瀉

證候表現:湯氏雲:小兒熱瀉者, 大便黃而赤, 或有沫;此證當以小便赤少, 口幹煩躁為驗。

病因病機:乃髒中有積, 或因乳母好飲酒, 或嗜熱物, 或生下傷濕蘊熱

處方:治法當用錢氏白術散渴去木香用之, 五苓散(驚(去桂亦可服。 其熱甚者四逆散, 大柴胡湯(俱傷寒)去大黃, 服之殊驗也。 更用黃連丸(疳)等劑, 亦佳。 調中湯(痢)去大黃, 加黃連枳殼。

病因病機:大抵始病而熱者, 邪氣勝則實也, 終變為寒者, 真氣奪則虛也, 久病而熱者, 內真寒而外假熱也, 久瀉元氣虛寒, 當參前證治之

處方:黃芩湯治下利而頭痛胸滿, 口苦咽幹,

或往來寒熱而嘔, 其脈浮大而弦者, 或協熱而利者。 黃芩(一兩半)芍藥甘草(炙。 各一兩)上銼散。 每服三錢, 棗子一個, 水一盞, 煎七分, 去滓溫服。 嘔者, 加半夏一兩二錢半, 生薑煎。

處方:(張渙)清胃散治挾熱泄利。 川楝子黃柏(微焙炙)當歸(洗, 焙乾)地榆(炙)黃連(去須炒。 各半兩)上件搗, 羅為細末。 每服一錢, 水八分, 煎至四分, 去滓溫服, 乳食前。

處方:香連丸黃連(薑汁拌炒, 二兩)木香(煨, 半兩)上為末。 陳米飯丸, 綠豆大。 米飲下一二十丸, 亦可調六一散。

出處:《幼科證治準繩》·集之七脾臟部(上)(集)·瀉(篇)

原文:熱瀉湯氏雲:小兒熱瀉者, 大便黃而赤, 或有沫, 乃髒中有積, 或因乳母好飲酒, 或嗜熱物, 或生下傷濕蘊熱, 醫者不明, 但用豆蔻、訶子等藥服之, 如水澆石, 既不識其證,

故不辨其冷熱, 用藥又不得其法, 焉能取效。 此證當以小便赤少, 口幹煩躁為驗, 治法當用錢氏白術散渴去木香用之, 五苓散(驚(去桂亦可服。 其熱甚者四逆散, 大柴胡湯(俱傷寒)去大黃, 服之殊驗也。 更用黃連丸(疳)等劑, 亦佳。 調中湯(痢)去大黃, 加黃連枳殼。 如夾熱而瀉,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與黃芩湯, 嘔者加半夏。 又有挾熱瀉痢而小便秘澀赤甚者, 加減四順清涼飲(裡熱)治之, 即止。 薛氏雲:右腮色赤, 飲冷, 胃經實熱也, 用瀉黃散(脾)。 惡冷喜熱, 胃經虛熱也, 用白術散(渴)。 右腮及額間俱赤, 心脾翕熱也, 用瀉黃散加炒黑黃連。 若左頰右腮俱赤, 肝火乘脾土也, 用四君子湯(吐瀉)加柴胡。 若兒暴傷乳食, 用保和丸(宿食)。 乳母尤當忌厚味,
節飲食, 若乳母停食所傷, 致兒吐瀉等病, 當治其母。 大抵始病而熱者, 邪氣勝則實也, 終變為寒者, 真氣奪則虛也, 久病而熱者, 內真寒而外假熱也, 久瀉元氣虛寒, 當參前證治之。 黃芩湯治下利而頭痛胸滿, 口苦咽幹, 或往來寒熱而嘔, 其脈浮大而弦者, 或協熱而利者。 黃芩(一兩半)芍藥甘草(炙。 各一兩)上銼散。 每服三錢, 棗子一個, 水一盞, 煎七分, 去滓溫服。 嘔者, 加半夏一兩二錢半, 生薑煎。 〔張渙〕清胃散治挾熱泄利。 川楝子黃柏(微焙炙)當歸(洗, 焙乾)地榆(炙)黃連(去須炒。 各半兩)上件搗, 羅為細末。 每服一錢, 水八分, 煎至四分, 去滓溫服, 乳食前。 香連丸黃連(薑汁拌炒, 二兩)木香(煨, 半兩)上為末。 陳米飯丸, 綠豆大。 米飲下一二十丸, 亦可調六一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