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痰火鬱結型耳鳴

治療方法:清氣化痰丸加減。 臨床應用時, 可加石菖蒲以開鬱通竅。 局部取穴與遠端辨證取穴相結合, 局部可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為主, 每次選取2穴。 痰火鬱結可加豐隆、大椎。

證候表現:耳鳴耳聾, 耳中脹悶, 頭重頭昏, 或見頭暈目眩, 胸院滿悶, 咳嗽痰多, 口苦或淡而無味, 二便不暢, 舌紅, 苔黃膩, 脈猾數。

病因病機:痰火鬱結, 蒙蔽清竅, 故耳鳴耳聾、耳中脹悶、頭重頭昏或頭暈目眩;痰濕中阻, 氣機不利, 則胸院滿悶、二便不暢;痰火犯肺, 肅降失常, 則咳嗽痰多;痰濕困脾, 則口淡無味;內熱則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內有痰熱之證。

治則治法:化痰清熱, 散結通竅。

處方:清氣化痰丸。

方用:清氣化痰丸加減。 臨床應用時, 可加石菖蒲以開鬱通竅。

療法:局部取穴與遠端辨證取穴相結合, 局部可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為主, 每次選取2穴。 痰火鬱結可加豐隆、大椎。

出處:《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第六章耳科疾病(篇)·第十四節耳鳴耳聾(章)

原文:痰火鬱結主證:耳鳴耳聾, 耳中脹悶, 頭重頭昏, 或見頭暈目眩, 胸院滿悶, 咳嗽痰多, 口苦或淡而無味, 二便不暢, 舌紅, 苔黃膩, 脈猾數。 證候分析:痰火鬱結, 蒙蔽清竅, 故耳鳴耳聾、耳中脹悶、頭重頭昏或頭暈目眩;痰濕中阻, 氣機不利, 則胸院滿悶、二便不暢;痰火犯肺, 肅降失常, 則咳嗽痰多;痰濕困脾, 則口淡無味;內熱則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內有痰熱之證。

治法:化痰清熱, 散結通竅。 方藥:清氣化痰丸加減。 方中用膽南星、瓜蔞仁化痰清熱;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利濕;黃芩苦寒清熱;陳皮、積實行氣解鬱;杏仁降氣化痰。 諸藥合用, 使氣順則火自降, 熱清則痰自消, 痰消則火無所附。 臨床應用時, 可加石菖蒲以開鬱通竅。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