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對人們日常疲勞現象有充分的論述, 醫家也不斷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完善, 現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醫疲勞理論。 中醫認為, 疲勞屬於中醫學的“虛勞”範疇, 日常疲勞現象主要由內、外兩種因素造成, 其中內因為主, 設計到人體五臟六腑, 主要為脾、肝、腎, 首當推脾。
疲勞是機體在一定環境條件下, 由於過長時間或過於繁重、緊張的體力或腦力勞動而引起的作業效率明顯的暫時降低的一種生理現象, 主觀上一般伴有疲倦感, 甚至筋疲力盡的感覺。 但主觀疲倦感並不一定是機體疲勞, 有時無疲倦感覺,
疲勞現象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 大體上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①個別器官疲勞, 常發生在僅需個別器官或肢體參與的緊張作業, 如打鍵盤等。
②全身性疲勞, 繁重體力勞動所致, 常有特殊的感覺與行為, 如全身肌肉和關節酸痛、疲乏和嗜睡等。
③智力性疲勞, 持續而緊張的腦力勞動引起, 其特點為頭昏腦脹、全身無力、嗜睡或失眠、易激動、肌肉鬆弛。
④技術性疲勞, 多見於腦體並重, 且神經精神相當緊張的作業, 如駕駛。 疲勞還可以分為精神疲勞和神經疲勞, 也可分為肌肉的、代謝的、情感的、環繞的疲勞以及急性疲勞和慢性疲勞, 還有所謂心臟疲勞、視疲勞等。
中醫學很早以前就非常重視人身體的疲勞現象,
疲勞如長期得不到完全恢復, 如頻繁的過度緊張訓練、不適當的提高訓練要求和勞逸安排不當等, 使大腦皮層機能受到破壞, 神經—體液調節機能紊亂, 各器官、系統的機能狀態發生異常變化, 從而使疲勞轉入過度疲勞, 即從心理狀態轉入病理狀態。
中醫認為, 疲勞現象的出現, 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的關係, 這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識, 如四肢無力多與脾胃有關, 腰酸腿軟多與腎臟有關, 氣力不足多與肺臟有關, 頭腦不清多與心臟有關, 不耐疲勞多與肝臟有關。 同時, 中醫又認為, 人的整個生命活動, 全賴於“元氣”, 元氣稟賦于先天而滋養於後天, 是人體能量的源泉, 與不同的臟器結合就產生不同的功用, 所以元氣虛弱, 就會使人體的各個功能處於低迷抑制狀態, 也就構成了產生疲勞的根本原因。
保持良好心態, 做到“形神合一”, 合理組織訓練和勞動也是預防過度疲勞的重要因素, 注意勞逸結合, 恰當安排工間暫歇和工間休息。 其他措施如改善訓練或勞動環境衛生, 減少和消除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 宣傳訓練、勞動、運動生理衛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