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立秋過後, “秋燥”就要來了, 那麼秋季養生該如何防秋燥呢?下文中醫專家介紹了高招, 快去看看學學吧!
金秋時節, 秋風送爽。 但每到秋季, 許多人就會感到身體不適, 甚至有的人會出現口乾舌燥、鼻咽燥澀、皮膚乾枯、乾咳少痰、煩躁不安等等, 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秋燥症”。 如何克服“秋燥症”, 筆者介紹六種辦法, 讀者不妨一試。 >>>蜂蜜可以解秋燥養皮膚 推薦五種全新吃法
↓點擊圖片直接進入下一頁↓
1、要早睡早起。
由於秋季天氣較涼, 風聲較急, 地氣清肅, 萬物變色, 人們宜早睡早起,
2、要調節飲食。
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 秋天飲食調養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為重。 應適量多飲些開水、淡茶、豆漿、牛奶, 還應多吃些蘿蔔、豆腐、芝麻、銀耳、板栗、蓮藕、甲魚、鴨肉、鴨蛋、柿子、生梨、菱角、橄欖、香蕉以及中藥蓮子、山藥、扁豆、紅棗等平補清補之品, 同時還應少食冷飲以及薑、蒜、辣椒、芥末、胡椒、花椒、烈酒等燥熱辛辣之物。
3、要敢於經受秋凍。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 秋天氣候變化較大, 早晚氣溫相差較多, 青壯年包括體質好的老人和小孩不宜頓添厚衣, 要稍受寒涼, 這樣更有利於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
4、要保持樂觀的情緒。
秋風吹落葉, 常常使人觸景生情, 特別是老年人, 更易回憶往事, 感歎今夕。 一些感情比較脆弱的老年人會因情緒波動而出現“心病”。 為此建議老年人要保持樂觀的情緒, 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以減輕精神負擔。
5、要嚴防秋燥。
秋季空氣乾燥涼爽, 病菌最容易從口鼻而入, 加上人體在夏季損耗過多, 體內營養不足, 故極易出現秋燥。 因此秋季應適當服些滋陰補品, 以補充人體的能量。 >>>秋燥滋補 薦3款養生湯膳食譜
6、要堅持鍛煉身體。
秋天堅持鍛煉身體, 對人體的肺、腎、目均有較好的保健作用,
七種水果解秋燥
蘋果:
果汁可止瀉, 空腹吃可治便秘, 飯後吃能助消化。 但是蘋果富含糖類和鉀鹽, 攝入過多不利於心、腎保健, 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腎炎、糖尿病者, 切忌多食。 >>>秋燥上火 中醫6招消滅致病火氣
梨:
具有止咳、化痰和清燥等作用, 對治咳喘、風熱、咽炎等有良效。 因性寒, 脾胃虛寒、口吐清涎、大便溏瀉者應慎食;又因含糖量高, 過食會使血糖升高, 故糖尿病者少食。
柑橘:
內含大量胡蘿蔔素, 入血後轉化為維生素a, 積蓄在體內, 使皮膚泛黃, 即導致“胡蘿蔔血症”,
柿子:
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c和鞣酸, 營養豐富, 有降壓止血、清熱滑腸、潤肺生津等功效。 但內含大量柿膠酚和果膠, 與胃酸相遇會凝集成纖維性團塊, 即“胃柿石”, 導致胃脘疼痛、消化不良。 又因果膠有收斂作用, 故便秘者忌食。 此外, 不宜空腹服用, 更不宜與螃蟹、山芋等同食。
石榴:
含大量果糖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 味甘性溫, 為濕熱類水果。 石榴對痢疾、脫肛和咽炎等有療效, 但體虛陰虛燥熱者慎食;瀉痢初起、有濕熱者也不宜吃鮮果, 即使常人也不宜多食,
菱角、荸薺:
許多人吃生菱角用嘴啃皮、吃生荸薺不削皮, 這樣不經高溫消毒殺菌, 很易感染上薑片蟲病。 薑片蟲蟲體肥厚, 在顯微鏡下觀察極似切下的薑片, 入人體後寄生於小腸內, 導致營養不良、消瘦和貧血等, 對小兒危害更大。 再則兩者性寒滑, 常人也不宜多食;脾胃虛寒、便溏腹瀉、腎陽不足者均不宜服用。 >>>立秋後4款茄子食療 清熱降秋燥
板栗:
含澱粉、蛋白質、粗纖維和多種維生素, 味甘性溫, 甜糯爽口, 有“千果之王”和“木本糧食”的美譽。 板栗有益氣補腎、健脾補肝、調理腸胃之功效。 中醫稱其為“腎果”, 尤適腎病者食用。 但板栗堅實, 生食難於消化, 熟食易滯氣積食, 一次不宜多食。 板栗有安腸止瀉作用, 便秘者忌食,否則會加重症狀。
總結:秋燥吃什麼?看完小編以上的介紹,大家都該瞭解了,那麼要想輕輕鬆松度過金秋,趕快試試以上的方法吧!
便秘者忌食,否則會加重症狀。總結:秋燥吃什麼?看完小編以上的介紹,大家都該瞭解了,那麼要想輕輕鬆松度過金秋,趕快試試以上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