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臘八粥古代有關提倡勤儉的傳說

早先有戶農家, 就老倆口守著一個兒子。 老頭是個勤快人, 整天泡在地裡, 早出晚歸, 精耕細作, 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五穀豐登。 老婆是個勤儉人, 院子裡修整的瓜棚遮天, 園菜鋪地, 一日三餐, 精打細算, 家境雖不富裕, 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 老倆口不但勤勞節儉, 還心地善良, 碰上誰家揭不開鍋, 常常拿些米糧接濟人家, 度過難關。

光陰似箭, 日月如梭。 轉眼間, 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 雖說大小夥子長的五大三粗, 身強力壯, 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樣, 懶得出奇。 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 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

遊遊逛逛, 什麼活也不幹。

一天, 老漢摸摸花白鬍子, 感到自己老了, 對兒子說:“爹娘只能養你小, 不能養你老。 要吃飯, 得流汗。 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 ”兒子哼哼兩聲, 這耳朵進, 那耳朵出, 照舊溜溜達達, 胡吃悶睡。

不久, 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 原想兒子成了家, 小倆口該合計怎麼幹活過日子了。 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 也是好吃懶做, 橫草不拿, 日頭不落睡, 日出三竿起, 不動針線, 不進灶房, 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 老婆梳著滿頭白髮, 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 就把滿心的話說給媳婦:“勤是搖錢樹, 儉是聚寶盆。 要想日子過得好, 勤儉是個寶。 ”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 一句也不往心裡放。

過了幾年, 老倆口身患重病,

臥床不起, 把小倆口叫到床前, 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 雞叫三遍離床鋪。 男當勤耕作, 女應多織布...”話沒說完, 老倆口一起去世了。

小倆口托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 看看囤裡糧缸米、櫃裡棉花箱裡衣。 男人說:“有吃有喝不用愁, 何必下地曬日頭。 ”女人說:“夏有單衣冬有棉, 何必紡織到日偏。 ”小倆口一唱一和, 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後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 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 家裡柴米油鹽、衣被鞋襪, 一天少似一天。 小倆口還不著急。 只要有口吃的, 就懶的動手。 又是花開花落, 秋去冬來。 地裡顆粒無收, 家裡吃穿已盡。 小倆口斷頓了, 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 東家給塊饃, 西家端碗湯。 小倆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 ”

進了臘月,

天越來越冷。 到了初八這天, 天寒地凍, 滴水成冰。 俗話說:“臘七臘八, 凍死‘叫花’。 ”小倆口屋裡沒火, 身上衣單, 肚裡沒食, 蜷縮在涼炕席上“篩糠”。 可四隻眼睛還滿屋搜尋著。 突然發現炕縫裡有幾粒米豆子, 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裡還有米粒, 也都挖出來。 這可是救命稻草啊, 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 放進鍋裡。 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 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 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幹菜葉...凡能充饑的都放了進去。 煮熟後一人一碗, 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 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 後悔沒有早聽進去, 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倆口悲切之時, 一陣大風刮來, 由於這房子年久失修, 早已破爛不堪, 被風一吹,

“呼啦”一聲, 房倒屋塌, 小倆口被壓在底下。 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 都已經死了, 身邊還放著半碗雜豆粥。 從此以後, 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 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 並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 來教育他們。 就這樣, 一傳十, 十傳百, 越傳越遠;父傳子, 子傳孫, 代代相傳。 一直傳到現代。 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 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 所以就叫“臘八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