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肺與大腸病辨證

很多人對肺與大腸病並不是很瞭解, 也不能明白兩者之間的關係, 引發肺與大腸病的原因有許多, 那麼大家知道肺與大腸病治療方法是什麼嗎?中藥治療肺病的方法有哪些?今天給大家介紹中醫治療肺與大腸病的方法, 一起看看吧。

肺居胸中, 上連氣道、喉嚨, 開竅於鼻, 合稱肺系。 肺在體合皮, 其華在毛, 其經脈起於中焦, 下絡大腸, 與大腸互為表裡。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 司呼吸以行清濁之氣的交換, 吸入之清氣, 積於胸中, 參與宗氣的生成, 貫注心脈以運行全身, 故有“肺為氣之主”的說法。 肺又主宣發、肅降,

通調水道, 宣降以輸布氣、津, 使皮毛得以溫養、濡潤, 水道得以通調, 故又有“肺為水之上源”之說。 大腸主傳導、排泄糟粕。

肺的病變主要反映在肺系, 呼吸功能活動減退, 水液代謝輸布失常, 以及衛外功能失職等方面。 其症狀表現以咳嗽, 喘促, 咯痰, 胸痛, 喉疼及聲音變異, 鼻塞流涕, 或水腫等為常見。 其中尤以咳喘更為多見, 《素問·髒氣法時論》:“肺病者, 喘咳逆氣”, 《中藏經》:“肺者……虛實寒熱皆令喘嗽”等即言此意。 大腸傳導功能失常, 主要表現便秘與泄瀉。

肺病的證候有虛、實兩類。 虛證多因久病咳喘, 或被它髒病變所累, 導致肺氣虛和肺陰虛。 實證多因風、寒、燥、熱等外邪侵襲和痰飲停聚于肺而成:風寒犯肺證、風熱犯肺證、燥邪犯肺證、寒邪客肺證、痰濕阻肺證、肺熱熾盛證、痰熱壅肺證。

又因肺與大腸相表裡, 故本節亦討論腸道濕熱證、腸熱腑實證、腸燥津虧證、蟲積腸道證、大腸虛寒證。

肺病的辯證論治

(一)肺氣虛

主證:咳嗽氣短, 動則氣喘, 痰多清稀, 怕冷自汗, 易患感冒, 神疲乏力, 聲低懶言, 舌淡苔白, 脈虛弱。

辯證:肺氣不足, 宣降無力, 故見咳嗽氣短, 動則氣喘;通調不利, 聚濕成痰, 故痰多清稀;肺衛不足, 皮毛不固, 故怕冷自汗, 易於感冒;宗氣不足, 臟腑失養, 故神疲乏力, 聲低懶言;氣不足以行血, 故舌淡苔白, 脈虛弱。

治法:補益肺氣。

方藥:補肺湯;藥用人參、黃芪、五味子、甘草等。

(二)肺陰虛

主證:乾咳少痰, 或痰中帶血, 口乾咽燥, 顴紅, 五心煩熱, 盜汗, 舌紅少苔, 脈細數。

辯證:肺陰不足,

肺失滋潤, 故乾咳少痰, 口乾咽燥;熱傷肺絡, 則痰中帶血;陰虛內熱, 迫津外泄而盜汗, 陰虛生內熱, 故見顴紅、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肺。

方藥:養陰清肺湯;藥用生地、沙參、麥冬、百合等。

(三)燥邪犯肺

主證: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 鼻乾咽燥, 喉癢, 咳甚胸痛。 舌尖紅, 苔薄黃而幹, 脈細數。 本證以肺燥為主, 無陰虛症狀。

辯證:風燥傷肺, 津液被灼, 故乾咳無痰, 喉癢, 鼻乾咽燥;燥熱傷肺, 肺絡受損, 則痰中帶血;肺氣不利則胸痛;舌紅苔黃, 脈細數均為燥熱之征。

治法:清肺潤燥。

方藥:清燥救肺湯;藥用桑葉、枇杷葉、杏仁、沙參等。

(四)風寒束肺

主證:咳嗽聲重, 咯痰稀白, 惡寒發熱, 頭痛身楚, 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 脈浮緊。

辯證:風寒襲肺,

肺氣不宣, 故咳嗽聲重;氣不布津, 寒凝為痰, 故咯痰稀白;風寒外束, 營衛不和, 故惡寒發熱, 頭痛身楚;肺竅不利, 則鼻塞流涕;苔薄白, 脈浮緊為表寒之征。

治法:疏風散寒, 宣肺止咳。

方藥:止嗽散;藥用麻黃, 桂枝、紫蘇、桔梗、陳皮、半夏等。

(五)痰濁阻肺

主證:咳嗽氣喘, 痰多泡沫或色白粘膩, 喉中痰鳴, 胸部滿悶, 甚則不能平臥, 苔白膩, 脈滑。

辯證:痰濁阻肺, 肺失宣降, 則咳喘痰多, 胸悶;平臥痰濁壅阻, 氣道更加不利;苔白膩, 脈滑為痰濕之象。

治法:燥濕祛痰, 健脾利肺。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藥用陳皮、半夏、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茯苓等。

(六)肺實熱證

主證:咳嗽氣喘, 痰黃稠帶血, 胸痛, 鼻煽, 身熱, 口幹, 大便幹結, 小便赤澀, 舌質紅, 苔黃膩, 脈滑數。

辯證:痰熱壅阻, 肺失清肅, 故見咳喘, 痰黃稠, 鼻煽, 身熱;熱傷肺絡, 則痰中帶血, 肺氣不利則胸痛;肺失通調, 熱灼津液, 故口幹, 大便幹結, 小便赤澀;舌紅, 苔黃膩, 脈滑數為痰熱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方藥:清金化痰湯;或麻杏石甘湯, 藥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黃苓、桔梗、瓜萎、貝母、石膏、杏仁等。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想必大家對於肺與大腸病的治療方法都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了吧, 我們可以使用中醫療法來治療它, 大家在日常生活裡也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 希望上面的文章能夠幫助到大家, 祝患者早日康復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