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縱隔囊腫的疾病查詢

病因

1.畸胎瘤

多發生在前縱隔, 周圍為蜂窩組織, 但也有少數腫瘤與心包及大血管緊密粘連。 腫瘤生長緩慢, 可達很大體積。 在沒有引起壓迫症狀前, 多無自覺症狀。 它可併發感染、出血及惡性變, 且有粘連和破潰入氣管及支氣管的潛在危險, 而畸胎瘤的X線片可能有骨骼、牙齒的陰影。

2.淋巴瘤

前、中縱隔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好發部位, 其惡性度高, 生長迅速, 常浸潤胸膜引起血性滲液, 胸膜滲出液中含有惡性腫瘤細胞。 可逐漸出現壓迫症狀, 如乾咳、呼吸困難等, 也可於數天內迅速惡性。

3.胸腺瘤

胸腺瘤在小兒罕見,

僅偶見有合併重症肌無力。 正常4~15個月嬰兒常見胸腺肥大, 但不引起壓迫氣管和阻塞呼吸道的症狀, 因此也不需要放射治療。 隨著小兒年齡增大, 可自發退化。

4.淋巴管瘤及血管瘤

小兒縱隔也可見淋巴管瘤及血管瘤。

5.甲狀腺腫瘤

胸內甲狀腺腫瘤多為頸部甲狀腺腫瘤伸入縱隔的一部分。 有時也見甲狀腺腫瘤全部位於前上縱隔, 偶位於後縱隔。

6.支氣管囊腫和消化道囊腫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 如前腸有部分細胞異位元, 即形成囊腫。 囊腫內膜為纖毛柱狀上皮細胞, 與支氣管黏膜相似, 稱為支氣管囊腫。 如與食管和胃腸黏膜相似, 即稱為消化道囊腫。 消化道囊腫亦有認為是消化道重要畸形, 多位於右後縱隔與食管緊貼。

如被覆的胃黏膜有潰瘍, 炎症變化, 則也有可能破潰入氣管、支氣管。

7.神經源性腫瘤

多位於後縱隔, 常見的有神經母細胞瘤、神經纖維瘤、神經節細胞瘤及嗜鉻細胞瘤。 而神經母細胞瘤及神經纖維瘤都可形成啞鈴形, 一部分位於脊肋溝, 由椎間孔伸入椎管。

臨床表現

縱隔腫瘤或囊腫長大到一定體積時出現壓迫症狀, 或因併發感染, 破潰入氣管、支氣管而出現症狀。 最常見的症狀是咳嗽, 呼吸困難和發紺, 咯血並不常見。 在上縱隔的腫瘤可能壓迫上腔靜脈, 引起頸靜脈怒張以及面、頸和上胸部水腫。 如食管受壓則發生咽下困難。 當腫瘤壓迫或侵入迷走神經則有聲音嘶啞。 壓迫交感神經可有Horner綜合征。 有劇痛則常是腫瘤侵及神經或骨質的徵象。

檢查

放射線檢查包括後前位, 側位或斜位照片。 後縱隔腫瘤可做食管鋇餐造影, 有時需做斷層攝影。

診斷

對於縱隔腫瘤的診斷, 除有縱隔腫塊外, 須鑒別良性或惡性, 以便制定治療方案, 但在實際工作中常有困難。 一般說來, 良性腫瘤生長緩慢, 除了與附近結構產生粘連外, 多數腫瘤邊緣清楚、光滑而完整, 特別是囊性者, 多呈圓形或卵圓形。 而惡性腫瘤則有明顯的分葉狀輪廓, 當腫瘤突破包膜時, 其輪廓常模糊不清, 或呈毛糙不齊現象。 兩側縱隔同時增大, 有骨質破壞的是惡性腫瘤。 神經源性良性腫瘤雖可引起鄰近骨質壓迫性損害, 但不致骨質結構破壞。 定期的X線檢查, 如見腫瘤逐漸增長可能屬惡性,

但良性腫瘤亦可因感染或出血而迅速增大。 長期存在的原屬良性腫瘤疑有惡性變者, 不經組織學檢查, 不易最後確定診斷。 如經小量X線照射後腫瘤陰影縮小, 很可能是惡性腫瘤, 特別是惡性淋巴瘤。 頸部或鎖骨上腫大淋巴結的活體組織檢查, 有助於診斷。

治療

縱隔腫瘤除惡性淋巴瘤與已有轉移者外, 均應根據患兒身體情況儘早手術切除。 即使是良性腫瘤, 長大後可壓迫呼吸道、心臟、上腔靜脈, 產生嚴重症狀。 對於縱隔的惡性淋巴瘤, 可進行放療和化療。 如已出現上腔靜脈與氣管壓迫綜合征, 通常應先做化療, 待壓迫症狀緩解後, 根據情況繼續採用放療或化療。

縱隔囊腫患者的注意事項

合理膳食可多攝入一些高纖維素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營養均衡, 包括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等必需的營養素, 葷素搭配, 食物品種多元化, 充分發揮食物間營養物質的互補作用, 對預防此病也很有幫助。

結語:通過以上文化在那個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縱隔囊腫的相關知識有了詳細的認識了呢, 縱隔囊腫這類型的疾病在我們生活中時有發生, 對於縱隔囊腫這類型的疾病我們要做好預防的措施, 防止病情的加重。 以上介紹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