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怎樣理解脾統血和肝藏血?

“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 脾統血是說脾具有統攝、控制血液在經脈中運行而不溢出於脈外的功能。 脾既是生化之源, 又有統攝血液的作用, 這種統攝功能, 主要是通過“氣攝”和“脾升”的功能來實現的。 脾氣健旺, 上升正常(脾升), 則血液受脾氣控制而能正常運行於脈道之內不致外溢。 如果脾氣虛弱, 失去統攝作用, 氣不攝血, 則血離脈道, 而出現各種出血症, 如長期便血、崩屚等。 臨床上對於“脾不統血”的出血症, 常採用“補脾攝血法”而收效, 所以有“治血先治脾”的理論。

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

肝藏血並不是單純貯存的意思。 因為人體內各部分血液常隨著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血流量, 所以肝是根據機體動和靜對血液的需要情況, 通過對血流量的調節而達到藏血的。 這就是說, 當人體在體息和睡眠時, 機體的血液需要量減少, 多餘的血液藏於肝, 當勞動和工作時, 機體的血液需要量增加, 肝臟就排出儲藏的血液, 以供給機體活動的需要。 古人所說的“肝藏血, 心行之, 人動則血運于諸經, 人靜則血歸於肝臟”, 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肝臟的藏血功能失常, 就會引起血液方面的病變。 例如, 肝血不足, 則可見兩目昏花、筋肉拘攣、屈伸不利以及婦女月經量少, 甚則閉經等症, 若肝氣橫逆, 又可出現吐血、衄血及婦女血崩等病變。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