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傷寒表實證, 以麻黃湯開閉發汗, 用之得當, 往往可一戰獲捷。 但如因循失治, 或者病重萄輕, 亦可導致衄血。 因為傷寒表實遷延日久, 失于汗解, 必致陽氣內部, 正氣抗邪, 欲出不得。 當邪郁過甚時, 可損傷血絡面致衄血, 即仲景所說“陽氣重故也”。 而在病重藥輕的情況下, 陽氣乘麻桂發越之性, 奔迫於上, 輕則可致煩熱不安, 閉日畏見火光, 重則損傷血絡, 發生鼻衄。 但從臨床看來, 多數病人, 一衄之後, 熱隨衄泄, 邪隨衄解, 陽鬱得伸, 脈靜身涼。 所以《傷寒論》日:“衄乃解”、“自衄者愈”。
衄後為什麼會病解呢?圓心主血,
若衄後, 表邪已解, 裡熱轉盛, 或陰分已傷, 則非麻黃湯所宜。 此時應採用辛涼清透佐以漬熱涼血。
總之, 傷寒衄後不解, 其治療要因人因證而異, 既不可死守辛溫發汗之法, 亦不可坐待病癒, 否則變證叢生, 就會給以後的治療帶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