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傷寒衄後病解的機理及處理

太陽傷寒表實證, 以麻黃湯開閉發汗, 用之得當, 往往可一戰獲捷。 但如因循失治, 或者病重萄輕, 亦可導致衄血。 因為傷寒表實遷延日久, 失于汗解, 必致陽氣內部, 正氣抗邪, 欲出不得。 當邪郁過甚時, 可損傷血絡面致衄血, 即仲景所說“陽氣重故也”。 而在病重藥輕的情況下, 陽氣乘麻桂發越之性, 奔迫於上, 輕則可致煩熱不安, 閉日畏見火光, 重則損傷血絡, 發生鼻衄。 但從臨床看來, 多數病人, 一衄之後, 熱隨衄泄, 邪隨衄解, 陽鬱得伸, 脈靜身涼。 所以《傷寒論》日:“衄乃解”、“自衄者愈”。

衄後為什麼會病解呢?圓心主血,

汗為心之液, 血汗同源而異名。 若傷寒衷實, 不予發汗, 或發汗力微, 邪無外解之機, 常常被迫從衄解, 所以後世有“衄為紅汗”、“衄以代汗”之說。 這種情況, 多見於陽氣旺盛的青少年。 總之, 不論汗出也好, 鼻衄也好, 因為都是給病邪一條出路, 所以均可起到邪去表解的作用。 但是, 衄後也有不解的, 究其原因, 多為衄血不暢, 邪氣未能外出, 猶如汗出不徹, 表邪不解一樣。 此時能否再用麻黃湯發汗, 需精細辨證, 審慎從事。 一般說來, 若具備如下三點, 依然可以使用麻黃湯:1、衄血點滴、發熱惡寒、無汗身痛、脈浮緊等傷寒襲實證仍在者;2、無裡熱轉盛現象;3、出血少, 陰血未傷。

若衄後, 表邪已解, 裡熱轉盛, 或陰分已傷, 則非麻黃湯所宜。 此時應採用辛涼清透佐以漬熱涼血。

若邪已化熱, 波及營血, 症見舌絳苔燥、心煩不寐、身灼熱、脈細數等, 應迅速投以清營涼血之品。

總之, 傷寒衄後不解, 其治療要因人因證而異, 既不可死守辛溫發汗之法, 亦不可坐待病癒, 否則變證叢生, 就會給以後的治療帶來困難。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