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急性細菌性痢疾的病理變化

急性細菌性痢疾其典型病變過程為初期的急性卡他性炎、隨後的特徵性假膜性炎和潰瘍形成, 最後癒合。 早期粘液分泌亢進, 粘膜充血、水腫、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 可見點狀出血。 病變進一步發展粘膜淺表壞死, 在滲出物中有大量纖維素, 後者與壞死組織、炎症細胞和紅細胞及細菌一起形成特徵性的假膜。 假膜首先出現於粘膜皺襞的頂部, 呈糠皮狀, 隨著病變的擴大可融合成片。 假膜一般呈灰白色, 如出血明顯則呈暗紅色, 如受膽色素浸染則呈灰綠色。 大約一周左右, 假膜開始脫落, 形成大小不等,

形狀不一的“地圖狀”潰瘍。 潰瘍多較淺表。 經適當治療或病變趨向癒合時, 腸粘膜滲出物和壞死組織逐漸被吸收、排出, 經周圍健康組織再生, 缺損得以修復。

細菌性痢疾粘膜表面見糠皮樣外觀假膜由纖維素和炎細胞等構成

臨床上由於病變腸管蠕動亢進並有痙攣, 引起陣發性腹痛、腹瀉等症狀。 由於炎症刺激直腸壁內的神經末梢及肛門括約肌, 導致裡急後重和排便次數增多。 與腸道的病變相對應, 最初為稀便混有粘液, 待腸內容物排盡後轉為粘液膿血便, 偶爾排出片狀假膜。 急性菌痢的病程一般1-2周, 經適當治療大多痊癒。 併發症如腸出血、腸穿孔少見, 少數病例可轉為慢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