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急性細菌性痢疾可轉成慢性菌痢

急性細菌性痢疾如何變成慢性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 急性菌痢主要表現為病急、發熱、腹痛、腹瀉及粘液便等症狀。 若腹瀉遷延不愈, 病程超過兩個月者即為慢性菌痢。

小兒得了急性菌痢後應該積極治療, 除了注意休息, 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之外, 還要進行藥物治療, 一般可選用複方甲基異惡唑、磷黴素、多粘菌素等。

如果治療不徹底, 細菌可產生耐藥性, 或小兒本身患有營養不良、免疫低下及有寄生蟲病並存等因素, 可使病程遷延而變成慢性菌痢。 慢性菌痢的主要表現為腹瀉遷延不愈,

為粘液膿性便或成形便常帶粘液和少量膿血, 時有腹痛、腹脹等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 為大便次數多, 明顯的粘液便, 但全身中毒症狀不明顯。

小兒急性菌痢轉為慢性後, 應注意生活有規律, 避免患兒吃得過飽或過少, 以少渣、易消化的食物為宜。 抗菌藥物的療程應適當延長, 對反復或持久不愈者, 除全身藥物治療外, 可採用局部灌腸治療。 同時可服用維生素B、胃蛋白酶、胰酶等。 病人與帶菌者為菌痢的傳染源。 主要通過污染的食物、飲水傳播, 還可通過生活接觸及蒼蠅傳播。 要預防菌痢, 首先應隔離患兒, 患兒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必須隨時消毒治療結束後, 停藥3天再作大便培養, 連續3次陰性, 方可解除隔離。 此外,

要從小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飯前便後洗手, 不吃不潔食物, 加強環境衛生, 消滅蒼蠅, 保護食品、水源免受污染。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