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解湯(張錫純方)

治溫病初得, 頭疼, 周身骨節酸疼, 肌膚壯熱, 背微惡寒無汗, 脈浮滑者。

薄荷葉(四錢)蟬蛻(三錢, 去足土)生石膏(六錢, 搗細)甘草(一錢五分)。

《傷寒論》曰︰"太陽病, 發熱而渴, 不惡寒者, 為溫病。 若發汗已, 身灼熱者, 名曰風溫。 風溫為病, 脈陰陽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 息必鼾, 言語難出。 "此仲景論溫病之提綱也。 乃提綱詳矣, 而後未明言治溫病之方。 及反復詳細觀之, 乃知《傷寒論》中, 原有治溫病方, 且亦明言治溫病方, 特涉獵觀之不知耳。 六十一節雲︰"發汗後, 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

今者論溫病之書甚夥, 而鄭衛紅紫, 適足亂真。 愚本《內經》、仲景, 間附以管見, 知溫病大綱, 當分為三端。 今逐端詳論, 臚列於下, 庶分途施治, 不至錯誤。 一為春溫。 其證因冬月薄受外感, 不至即病。 所受之邪, 伏于膜原之間, 阻塞脈絡, 不能宣通, 暗生內熱。 迨至春日陽生, 內蘊之熱, 原有萌動之機, 而複薄受外感, 與之相觸, 則陡然而發, 表裡俱熱, 《內經》所謂"冬傷於寒, 春必病溫"者是也,

宜治以拙擬涼解湯。 熱甚者, 治以拙擬寒解湯。 有汗者, 宜仲景葛根黃連黃芩湯, 或拙擬和解湯, 加生石膏。 若至發於暑月, 又名為暑溫, 其熱尤甚。 初得即有脈洪長, 渴嗜涼水者, 宜投以大劑白虎湯, 或拙擬仙露湯。

一為風溫。 猶是外感之風寒也, 其時令已溫, 外感之氣已轉而為溫,

故不名曰傷寒、傷風, 而名風溫, 即《傷寒論》中所謂風溫之為病者是也。 然其證有得之春初者, 有得之春暮者, 有得之夏秋者, 當隨時序之寒熱, 參以脈象, 而分別治之。 若當春初秋末, 時令在寒溫之間, 初得時雖不惡寒, 脈但浮而無熱象者, 宜用拙擬清解湯, 加麻黃一二錢, 或用仲景大青龍湯。 若當暑熱之日, 其脈象浮而且洪者, 用拙擬涼解湯, 或寒解湯。 若有汗者, 用拙擬和解湯, 或酌加生石膏。

一為濕溫。 其證多得之溽暑。 陰雨連旬, 濕氣隨呼吸之氣, 傳入上焦, 窒塞胸中大氣。 因致營衛之氣不相貫通, 其肌表有似外感拘束, 而非外感也。 其舌苔白而滑膩, 微帶灰色。 當用解肌利便之藥, 俾濕氣由汗與小便而出, 如拙擬宣解湯是也。

仲景之豬苓湯, 去阿膠, 加連翹亦可用。 至濕熱蓄久, 陽明府實, 有治以白虎湯, 加蒼術者, 其方亦佳。

上所論溫病, 乃別其大綱及其初得治法。 至其證之詳悉, 與治法之隨證變通, 皆備於後之方案中。 至於疫病, 乃天地之癘氣, 流行傳染, 與溫病迥異。

方中薄荷葉, 宜用其嫩綠者。 至其梗, 宜用於理氣藥中, 若以之發汗, 則力減半矣。 若其色不綠而蒼, 則其力尤減。 若果嫩綠之葉, 方中用三錢即可。

薄荷氣味近於冰片, 最善透竅。 其力內至臟腑筋骨, 外至腠理皮毛, 皆能透達, 故能治溫病中之筋骨作疼者。 若謂其氣質清輕, 但能發皮膚之汗, 則淺之乎視薄荷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