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兒童>正文

兒童成長需要自由空間

養生之道網導讀:

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所以給他報了各種興趣班, 補習班, 其實兒童成長需要自由空間, 這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一個要素, 這篇文章就來說說兒童成長需要自由空間。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獲得個人自由成長的空間, 0歲到6歲的兒童同樣也需要成長的空間。 而且, 由於0歲到學齡前兒童的身體及心理都處於剛剛發育的啟蒙期, 更需要家長的精心關注和扶持, 更需要一個不受束縛的、能夠自由自在成長的空間。 只有這樣, 他們才能像小魚兒一樣順暢地呼吸,

像小鳥一樣快樂地飛翔, 像小草一樣茁壯地成長。

活動的空間

盛夏, 一場大雨沖去了天氣的悶熱。 院子裡出現了許多水窪, 儘管稀稀拉拉的小雨還沒有停歇, 張家的小胖、李家的小強戴著草帽迫不及待地來到院子裡, 張開雙臂擁抱涼爽的雨滴, 一雙小腳丫在水窪裡趟出串串水花。 苗苗穿上雨衣也急著想往外跑, 奶奶一把抓住她:“雨沒停, 不能去。 趟水要生病的。 ”可憐的苗苗如同只被捆住手腳的小貓站在門後, 只能扒著窗戶看別的小朋友盡情地玩耍。

峰峰生來是個小帥哥, 媽媽整天把他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可就是有一樣, 限制他活動。 在家裡, 媽媽讓他安靜地看書、看電視、擺積木、玩車模, 不能玩激烈的對抗遊戲, 更不許登高爬低;到公園,

只能乖乖地牽著媽媽的手散步, 或者坐安全的電動火車, 不能在兒童遊樂園自由活動, 更不許和淘氣的小朋友玩摸爬滾打的遊戲。 峰峰就像媽媽養在籠中的一個小寵物, 雖然白白胖胖的, 可是缺少了活動, 身體平衡性不好, 四肢力量弱, 體質也比同齡的孩子差。

嬰幼兒時期, 是孩子身體發育的高峰期, 從頭腦、內臟、軀幹到四肢都在快速成長, 需要全面的營養加充足的活動。 寶寶從會爬時起, 活動的範圍一點點擴大, 當他學會走路後, 就會不停地跑來跑去, 蹦跳登高、翻跟頭, 拉拉這兒, 碰碰那兒。 他的這些活動有利於軀幹和四肢的發育, 使胳膊和雙腿的骨骼與肌肉快速生長, 具備靈活的控制力和協調力。

所以, 限制幼兒的活動、不給其活動的空間會影響其身體正常的發育。

探索的空間

3歲的童童對什麼事情都十分好奇。 一天她拿了一個玻璃杯子去問爸爸:“杯子掉在地上會不會摔碎?”爸爸說:“會的。 ”還沒容爸爸解釋, 童童的手一松, “啪!”杯子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震驚之下爸爸剛要發火——這孩子太不聽話了, 應該好好管教。 但他轉念一想童童為什麼這樣做, 還是聽聽她的想法吧。 於是他平聲靜氣地問:“你為什麼要把杯子摔在地上呢?”童童若有所思地說:“哦, 它真的能摔碎了。 ”原來她是想親自試一試杯子能不能摔碎。

玲玲按照幼稚園老師的要求在家中的花盆裡種了幾顆黃豆。 她天天澆水等待小苗出土。 兩三天后, 她終於忍耐不住,

用小棍扒開土取出豆子看看, 再重新埋進土裡。 此後, 她每天都要這樣看看那幾顆黃豆。 媽媽輕聲勸說:“不要再扒拉豆子了, 要把它扒拉死了。 ”玲玲天真地回答:“我在觀察呢。 老師讓天天觀察的。 豆子埋在土裡, 不扒拉出來, 怎麼看見呢?”

看來幼兒的思維方式確實與成年人有很大差異, 出於好奇心他們不輕易相信別人說的, 總要自己親自試一試, 總要自己做。 如果童童的爸爸當時大聲呵斥:“都告訴你了, 你怎麼還成心把杯子摔碎?”那真是冤枉她了。 如果玲玲的媽媽提出堅決不許她再扒拉豆子, 極有可能泯滅幼兒的好奇心, 把探索的興趣扼殺掉。 所以家長應該學會換位思考, 用孩子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 瞭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

給他們留下足夠的探索空間。

失敗的空間

及早給幼兒創造一個嘗試失敗的空間, 讓其體驗失敗的痛苦、鬱悶, 積攢努力戰勝失敗的信心和百折不撓獲取成功的勇氣, 是非常必要的。

走馬路牙子是許多幼兒喜好的活動。 楠楠和爸爸媽媽上街時最開心的事, 就是用一雙小腳沿著馬路牙子走。 有時他平伸兩手搖搖晃晃地走, 嘴裡念叨:“過獨木橋了。 ”有時一腳在前, 一腳在後, 像螃蟹似的橫著身子挪步。 即使走不好, 一隻腳掉下馬路牙子或摔倒, 他站起來高高興興繼續走。 爸爸媽媽從不干涉他, 掉下去再重來嘛, 沒有失敗哪有成功?

朵朵就沒有這份幸運了。 她也想走馬路牙子, 可是爸爸訓斥:“放著好好的路不走,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淘氣。”媽媽倒是和顏悅色哄著說:“馬路牙子這麼窄,你能走好麼?別逞能了,走不好掉下來,崴了腳、磕破了腿怎麼辦?”擺出一大堆肯定要失敗的後果來,就是不想讓朵朵去嘗試。於是,一個對孩子來說很有趣的探索過程被扼殺了。

在家庭生活中,類似失敗的嘗試處處可見。比如,10個月的寶寶用勺子吃粥,弄得滿身滿臉,最後還把粥碗打翻了;兩歲的寶寶自己穿褲子,把兩隻腳插進一條褲腿,拔不出來了。這些難道不是失敗嗎?但是就此不讓他再嘗試,他永遠也學不會最基本的生活本領。大人包餃子,寶寶也要包,就讓他包嘛,誰天生就會呢?寶寶要學著掃地,掃不乾淨可以再來一遍;寶寶做手工,剪壞了紙樣,鼓勵他修補好就行了。父母要是怕失敗什麼都不讓他幹,到頭來會害了他。什麼事都有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失敗可以積累經驗,失敗可以體驗生活百味,失敗可以鍛煉意志,一次次跨越失敗就會迎來成功的曙光。

思考的空間

現如今的寶寶小腦袋都十分聰明,只要你給他足夠的思考空間,會迸發出許許多多的奇思妙想。可是有些父母不瞭解孩子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和需求,總在按自己的模式去塑造孩子。他們或是盲目超前培養,揠苗助長;或是不顧孩子的興趣,強制執行填鴨式的計畫;全然不給孩子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間。

樂樂的媽媽最喜歡家中來客人的時候,讓樂樂露一手——表演講故事的絕活。樂樂故事講得有聲有色,還可以編出不同的結尾,就是他一遇生人會緊張,一緊張就忘詞。媽媽比樂樂更著急,總在邊上提詞。長久以往,樂樂也不動腦了,反正有媽媽提詞呢。結果他講的故事再也沒有新的創意了。

幼稚園的許多小朋友都上了興趣班,甜甜媽媽認為畫畫文靜,不徵求甜甜的意見給她報了畫畫班。甜甜對圖案和色彩悟性慢,老師佈置的畫畫作業她總要問媽媽:“大樹怎麼畫?”“房子是什麼顏色啊?”媽媽趕緊告訴她,有時看甜甜畫得太慢還幫她畫兩筆。爸爸說:“你應該啟發她想一想,自己畫。”媽媽不以為然,我在幫助她有什麼不好?

其實,我們身邊像樂樂媽媽和甜甜媽媽這樣的家長還真不少,他們一點兒也不清楚,他們這樣做是剝奪了孩子思考的空間。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代替孩子培養興趣,代替孩子選擇玩具,代替孩子回答問題,代替孩子完成老師留的各種需要創意、需要動腦筋的作業。結果當別的孩子想出房子裝上輪子,汽車長出翅膀,樹上結雞蛋,天空架彩虹橋的大膽幻想時,他們又在埋怨自己的寶寶笨。事實上,不是孩子腦子不好使,是他不動腦不思考使然。人的大腦像一部機器,不用就會生銹,越用才能越靈活。培養聰明孩子的關鍵是使孩子養成積極思考、愛動腦筋的好習慣。

尊重孩子讓孩子自由成長

小張的女兒姍姍上幼稚園中班。一天,幼稚園舉行家長會,老師表揚了一些孩子,也指出了一些孩子的缺點。老師對姍姍的評價是“不愛說話,回答問題不積極主動”。

小張回家後對姍姍說:“老師表揚了很多小朋友,說他們表現得挺好。老師說你表現也不錯,就是不愛說話,回答問題不積極主動。”沒想到姍姍聽了,卻委屈地哭了起來,還大聲喊叫著:“我也表現得挺好,我也表現得挺好。”

對孩子來說,老師和家長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孩子很看重老師和家長的評價。對像姍姍這樣的孩子來說,愛不愛說話,回答問題是否積極主動,其實都不是什麼大問題。老師和家長也沒有必要要求每一個孩子都愛說話和積極回答問題,更不應該把這種對孩子的否定評價傳達給孩子。這種像是給產品貼標籤一樣的簡單評價方式,只能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負面影響。

兒童的心理是極其脆弱的,尤其是一些內向的孩子。他們並不能分辨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只是從老師和家長的認可或否定中,去判定自己行為的是與非。

而一旦評價上出現了錯誤,將直接影響孩子對問題的判斷。即使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是正確的,否定的評價也會讓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針對孩子的問題暗地裡積極引導,而不能指望孩子得到否定評價後,會像成年人那樣幡然醒悟。

事實上,很多對孩子的否定評價,只能強化這種不良傾向。因此,聰明的老師和家長,對於孩子的表現只要細心觀察,用心欣賞就好,完全沒有必要用自己制定的標準去評價他們。

就像對姍姍,老師發現了她存在的一些問題,可以用鼓勵性的語言去提醒她,或用獎勵的方式讓姍姍知道積極回答問題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從而激發她的主動性。

讓孩子自由成長的三個建議

很多情況下,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感覺來感受孩子:家長覺得天氣很冷,卻不考慮孩子本身活潑愛動的天性;家長覺得學鋼琴(舞蹈、武術、圍棋……)很必須,卻不考慮孩子本心是否願意或者沒有正確的引導;家長覺得回家就要先寫作業再玩,卻不考慮孩子是否想要先靜一靜或者休息一下……太多太多的“我覺得”,家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沒有任何過濾的投遞給懵懂中的孩子並強迫性的要他們無條件接納,卻又要轉過頭來奇怪孩子為什麼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沒有自由成長的空間,孩子沒有問題才怪!

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是我最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寶仔馬上就要6歲了,這6年的朝夕相處裡,我一直在沉澱、反思、也在不斷地學習、總結,期望能夠和他有最好的方式彼此學習、交流、溝通;希望能夠給他未來的路上奠下堅實的基礎;也祈盼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在育兒這個方面給自己留下太多的遺憾,畢竟人生不可重來,孩子的成長也只有這麼一次!

1、不能對孩子過度關心與保護

還記得有一次,我和兒子在晚間閱讀的時候說到“白細胞與紅細胞”這樣一個話題的時候,我告訴他,其實人類在經歷數以億年的轉變過程中,經歷了不盡其數的優勝劣汰,能夠存活下來的都是勝利者;而一代一代的繁衍又使人類更加強壯、堅韌!所以,只要存在,本身就是勝利者,其餘的,就看自己的努力程度了!

其實我也想把這段話講給自己聽,尤其在某些我對兒子過度關心與保護的時候,我對兒子不捨得放手的時候,我總是把他當做小BABY的時候。孩子從出生到一步步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逐步強大的過程,而唯一能夠阻撓這個過程進度的,不是孩子的不努力,而是家長的不放手!

在很長一段時間,大約是兒子幼稚園小班的時候,但凡我和他一起出去,我總是習慣性的拉著他後背的衣服領子或者帽子,潛意識裡擔心他會因為奔跑而摔倒;也擔心那傳說中神出鬼沒的壞人。所以一旦他跑的快,我就會在後面緊緊的拉著他。這的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源自於我的擔心與習慣,但是在那段時間,兒子奔跑的速度明顯的低於同齡小朋友,甚至他在班裡總是坐著不願意運動。

還好,我及時發現了問題,並及時糾正自己的行為,在高危地方,比如車站、公園等,我會拉著他的小手,而到了開闊視野的地方,就讓他盡情撒歡好了。現在他總是會快樂的奔跑在公園裡,不時自信的和我挑戰,他跑我騎車看誰的速度快!陽光下看著他自信的笑容,白白的乳牙熠熠發光,我的心中總是充滿了感動,如果當初我一直不放手,他如今又會是怎麼個模樣?我不敢去想,只有慶倖!

在生活中這樣的小事情比比皆是,也許是不願意他弄濕袖子打碎碗後傷了自己,所以拒絕他在廚房幫忙;也許是不願意他早上遲到,所以總是動手幫他搭配穿衣;也許只是看他作業時磨磨唧唧,所以總是情不自禁幫他整理文具……就是這樣一件一件的小事,我們以為自己再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他們、呵護他們;卻不知也在慢慢累積給孩子溫室裡的一些壞習慣與壞毛病,不經歷風雨見不到彩虹,沒有懸崖上老鷹對小鷹絕決的踹下就沒有小鷹展翅高飛的英姿;當他長大的那一天,你發現他沒有飛翔的勇氣,抗挫的能力,即使那時再萬分焦慮著急,卻也只有無可奈何花落去!

2、避開家長自以為是的碎碎念

這種自以為是的碎碎念,一般情況下在國內的家庭中以媽媽為主。從N久以前父系氏族公社取代了母系氏族之後,相對于強勢、為了家庭生計奔波的父親來講,媽媽這個角色是溫柔的、細緻的、溫暖的;但也正是因為媽媽總是和孩子在一起,所以媽媽這個角色也是嘮叨的、容易讓孩子產生厭煩的,特別是叛逆期的孩子。

孩子都是天生的觀察家,他們從不會講話開始就有了很好的觀察物件,那就是總是出現在自己眼前的媽媽,他們知道自己的哭聲可以很快吸引來媽媽的注意,他們也可以敏銳的覺察到媽媽的情緒變化;隨著他們一天天的長大,他們更可以準確的判斷出自己做什麼是碰觸了媽媽的底線,而什麼是可以被原諒、被包容的;甚至很多時候他們做了什麼事情後,不等媽媽張嘴,他們就知道媽媽要說什麼要做什麼。

兒子在幼稚園中班的時候,有次放學和同學不知怎麼回事就打起架來。當我們家長發現的時候,他是絕對優勢的狀態,而他的對手吃了虧後看到家長來,就忽然打了雞血一般的嗷嗷叫著向兒子沖去,兒子也毫不畏懼的迎了上去。我當時判斷那個孩子是打不過兒子的,再打下去一定吃虧,就急忙抱著他的對手,安撫他的對手。問及原因,男孩子之間的戰爭很簡單,最開始就是純打著玩兒,打著打著就當真了。

那個男孩子和他家長一起走了之後,我看向兒子,兒子也同樣挑著眉看著我。我問:“兒子你有沒有受傷?”兒子搖了搖頭,我又問:“那你覺得打架可以解決問題嗎?”兒子看著我說:“我就知道你會這樣說。”我心中一驚,再問他:“你知道媽媽會怎樣說?”他拖著聲音說:“你會說打架不對,不能解決問題。”我知道是我平時嘮叨的有些多了,尤其是他學了跆拳道之後。

我及時調整了自己,和他聊:“媽媽問你的是你認為解決問題了嗎?”兒子想了想說:“我認為以後他不敢再隨便和我打架了!”“很好!”我隨著他的話語繼續說:“這的確是個解決問題很方便的途徑。那麼我做記者來採訪採訪你,你當時確定自己可以打過他嗎?”……這裡不多敘述,但是當時我隨意換了個“採訪”的方式,不但讓兒子放下了自己的心防,還又和我討論了很多他認為和小朋友正確交往的方式。這就是自由思考的力量吧,比家長一直嘮嘮叨叨的說打架不好強大的多!

如果作為家長已經可以被孩子準確判斷出自己下一步的行為與語言,那麼家長就要及時的檢討自己,調整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正如一個故事,如果結局是出乎意料的發轉劇,更能抓住看故事的人的注意力。如果我們只能帶給孩子一成不變的說教,而不能自我學習、調整,勢必會跟不上孩子飛速的成長所需,最終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被淘汰。

其實這也是“代溝”出現的原因。但不要認為“代溝”總是會出現,是不可消失或取代的。只要用心的跟隨孩子的腳步,不斷地學習完善自己,做一個讓孩子看不透、摸不清又隨時可以給予他們正確幫助或者支持的“寶藏”,“代溝”即使不會消失,距離也會縮小!

3、莫以愛的理由禁錮孩子成長

我愛孩子,所以要給孩子我認為的最好的教育讓他可以有最好的未來,也要指點孩子我認為的最正確的路徑方便他少走彎路少受挫折。大概這就是天下愛孩子的父母的心聲吧!的確,能夠讓孩子有最好的未來,能夠讓孩子少受挫折,是為人父母最欣慰的事情。但是,我們的愛,又是以什麼方式呈現給我們的孩子的呢?

我記得有句話大意是說,十歲的時候,敬仰自己的家長;二十歲的時候,反抗自己的家長;三十歲的時候,回頭想想覺得家長也許是對的;四十歲的時候,才醒悟自己的家長原來是正確的……當時我就在想,為什麼一定要有這樣一個反抗期呢?是每一代人的順延嗎?為什麼要到自己老的時候,才想起對自己的父母有那麼多的遺憾呢?既然已經是這樣,又為什麼不能從自己開始,讓自己的孩子少一些將來的遺憾呢?

曾經兒子小的時候,走路我擔心他跌倒會受傷,所以總是拖著他想要奔跑的腳步;而事實證明兒子在我放手之後,跑的更快,跑的更穩,因為他在奔跑中學會了調整自己的節奏掌握身體的平衡。

曾經兒子有段時間想要和比他大的小朋友玩,我總擔心大孩子會欺負小孩子而拒絕,所以也拒絕了兒子從另一個方面看世界的權利;而事實證明當兒子和大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大孩子會主動照顧他,而他也從中學到了很多在同齡小朋友身上還不知道的見識。

曾經兒子對我說他要在幼稚園表演節目的時候講一個英語故事,我卻擔心時間太緊他拿不下來會有失敗的挫敗感而拒絕;而事實證明,雖然故事的確有些難度,但通過他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他不但可以拿下這個故事,而且可以講的繪聲繪色。

當我真正冷靜下來去思考,其實我在怕什麼呢?我怕他會受傷,我怕他遭遇挫折,我怕我不能夠給他最好的幫助;其實,這一切又算什麼呢?與其去怕失敗、挫折,不如正視失敗、挫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他最親身有效的嘗試,更可以讓他體會到困難、失敗、挫折其實都不可怕!

而父母子女之間,最大的隔閡也許就是不正確的“愛”吧!因為我們愛孩子,所以我們希望孩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為了他們的美好,我們不遺餘力,用自己認為最正確的方式去愛著他們;而我們忽略了我們認為的最正確方式究竟是不是孩子眼中最適合的方式。所以,我們會在不自覺中用“愛”在禁錮我們的孩子,而孩子卻在沉甸甸的“愛”中,企圖找到可以喘息的空間突圍出去。矛盾因此產生,距離就此拉開……正視我們的愛,莫讓“愛”成為禁錮孩子自由成長的利器!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淘氣。”媽媽倒是和顏悅色哄著說:“馬路牙子這麼窄,你能走好麼?別逞能了,走不好掉下來,崴了腳、磕破了腿怎麼辦?”擺出一大堆肯定要失敗的後果來,就是不想讓朵朵去嘗試。於是,一個對孩子來說很有趣的探索過程被扼殺了。

在家庭生活中,類似失敗的嘗試處處可見。比如,10個月的寶寶用勺子吃粥,弄得滿身滿臉,最後還把粥碗打翻了;兩歲的寶寶自己穿褲子,把兩隻腳插進一條褲腿,拔不出來了。這些難道不是失敗嗎?但是就此不讓他再嘗試,他永遠也學不會最基本的生活本領。大人包餃子,寶寶也要包,就讓他包嘛,誰天生就會呢?寶寶要學著掃地,掃不乾淨可以再來一遍;寶寶做手工,剪壞了紙樣,鼓勵他修補好就行了。父母要是怕失敗什麼都不讓他幹,到頭來會害了他。什麼事都有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失敗可以積累經驗,失敗可以體驗生活百味,失敗可以鍛煉意志,一次次跨越失敗就會迎來成功的曙光。

思考的空間

現如今的寶寶小腦袋都十分聰明,只要你給他足夠的思考空間,會迸發出許許多多的奇思妙想。可是有些父母不瞭解孩子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和需求,總在按自己的模式去塑造孩子。他們或是盲目超前培養,揠苗助長;或是不顧孩子的興趣,強制執行填鴨式的計畫;全然不給孩子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間。

樂樂的媽媽最喜歡家中來客人的時候,讓樂樂露一手——表演講故事的絕活。樂樂故事講得有聲有色,還可以編出不同的結尾,就是他一遇生人會緊張,一緊張就忘詞。媽媽比樂樂更著急,總在邊上提詞。長久以往,樂樂也不動腦了,反正有媽媽提詞呢。結果他講的故事再也沒有新的創意了。

幼稚園的許多小朋友都上了興趣班,甜甜媽媽認為畫畫文靜,不徵求甜甜的意見給她報了畫畫班。甜甜對圖案和色彩悟性慢,老師佈置的畫畫作業她總要問媽媽:“大樹怎麼畫?”“房子是什麼顏色啊?”媽媽趕緊告訴她,有時看甜甜畫得太慢還幫她畫兩筆。爸爸說:“你應該啟發她想一想,自己畫。”媽媽不以為然,我在幫助她有什麼不好?

其實,我們身邊像樂樂媽媽和甜甜媽媽這樣的家長還真不少,他們一點兒也不清楚,他們這樣做是剝奪了孩子思考的空間。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代替孩子培養興趣,代替孩子選擇玩具,代替孩子回答問題,代替孩子完成老師留的各種需要創意、需要動腦筋的作業。結果當別的孩子想出房子裝上輪子,汽車長出翅膀,樹上結雞蛋,天空架彩虹橋的大膽幻想時,他們又在埋怨自己的寶寶笨。事實上,不是孩子腦子不好使,是他不動腦不思考使然。人的大腦像一部機器,不用就會生銹,越用才能越靈活。培養聰明孩子的關鍵是使孩子養成積極思考、愛動腦筋的好習慣。

尊重孩子讓孩子自由成長

小張的女兒姍姍上幼稚園中班。一天,幼稚園舉行家長會,老師表揚了一些孩子,也指出了一些孩子的缺點。老師對姍姍的評價是“不愛說話,回答問題不積極主動”。

小張回家後對姍姍說:“老師表揚了很多小朋友,說他們表現得挺好。老師說你表現也不錯,就是不愛說話,回答問題不積極主動。”沒想到姍姍聽了,卻委屈地哭了起來,還大聲喊叫著:“我也表現得挺好,我也表現得挺好。”

對孩子來說,老師和家長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孩子很看重老師和家長的評價。對像姍姍這樣的孩子來說,愛不愛說話,回答問題是否積極主動,其實都不是什麼大問題。老師和家長也沒有必要要求每一個孩子都愛說話和積極回答問題,更不應該把這種對孩子的否定評價傳達給孩子。這種像是給產品貼標籤一樣的簡單評價方式,只能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負面影響。

兒童的心理是極其脆弱的,尤其是一些內向的孩子。他們並不能分辨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只是從老師和家長的認可或否定中,去判定自己行為的是與非。

而一旦評價上出現了錯誤,將直接影響孩子對問題的判斷。即使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是正確的,否定的評價也會讓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針對孩子的問題暗地裡積極引導,而不能指望孩子得到否定評價後,會像成年人那樣幡然醒悟。

事實上,很多對孩子的否定評價,只能強化這種不良傾向。因此,聰明的老師和家長,對於孩子的表現只要細心觀察,用心欣賞就好,完全沒有必要用自己制定的標準去評價他們。

就像對姍姍,老師發現了她存在的一些問題,可以用鼓勵性的語言去提醒她,或用獎勵的方式讓姍姍知道積極回答問題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從而激發她的主動性。

讓孩子自由成長的三個建議

很多情況下,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感覺來感受孩子:家長覺得天氣很冷,卻不考慮孩子本身活潑愛動的天性;家長覺得學鋼琴(舞蹈、武術、圍棋……)很必須,卻不考慮孩子本心是否願意或者沒有正確的引導;家長覺得回家就要先寫作業再玩,卻不考慮孩子是否想要先靜一靜或者休息一下……太多太多的“我覺得”,家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沒有任何過濾的投遞給懵懂中的孩子並強迫性的要他們無條件接納,卻又要轉過頭來奇怪孩子為什麼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沒有自由成長的空間,孩子沒有問題才怪!

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是我最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寶仔馬上就要6歲了,這6年的朝夕相處裡,我一直在沉澱、反思、也在不斷地學習、總結,期望能夠和他有最好的方式彼此學習、交流、溝通;希望能夠給他未來的路上奠下堅實的基礎;也祈盼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在育兒這個方面給自己留下太多的遺憾,畢竟人生不可重來,孩子的成長也只有這麼一次!

1、不能對孩子過度關心與保護

還記得有一次,我和兒子在晚間閱讀的時候說到“白細胞與紅細胞”這樣一個話題的時候,我告訴他,其實人類在經歷數以億年的轉變過程中,經歷了不盡其數的優勝劣汰,能夠存活下來的都是勝利者;而一代一代的繁衍又使人類更加強壯、堅韌!所以,只要存在,本身就是勝利者,其餘的,就看自己的努力程度了!

其實我也想把這段話講給自己聽,尤其在某些我對兒子過度關心與保護的時候,我對兒子不捨得放手的時候,我總是把他當做小BABY的時候。孩子從出生到一步步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逐步強大的過程,而唯一能夠阻撓這個過程進度的,不是孩子的不努力,而是家長的不放手!

在很長一段時間,大約是兒子幼稚園小班的時候,但凡我和他一起出去,我總是習慣性的拉著他後背的衣服領子或者帽子,潛意識裡擔心他會因為奔跑而摔倒;也擔心那傳說中神出鬼沒的壞人。所以一旦他跑的快,我就會在後面緊緊的拉著他。這的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源自於我的擔心與習慣,但是在那段時間,兒子奔跑的速度明顯的低於同齡小朋友,甚至他在班裡總是坐著不願意運動。

還好,我及時發現了問題,並及時糾正自己的行為,在高危地方,比如車站、公園等,我會拉著他的小手,而到了開闊視野的地方,就讓他盡情撒歡好了。現在他總是會快樂的奔跑在公園裡,不時自信的和我挑戰,他跑我騎車看誰的速度快!陽光下看著他自信的笑容,白白的乳牙熠熠發光,我的心中總是充滿了感動,如果當初我一直不放手,他如今又會是怎麼個模樣?我不敢去想,只有慶倖!

在生活中這樣的小事情比比皆是,也許是不願意他弄濕袖子打碎碗後傷了自己,所以拒絕他在廚房幫忙;也許是不願意他早上遲到,所以總是動手幫他搭配穿衣;也許只是看他作業時磨磨唧唧,所以總是情不自禁幫他整理文具……就是這樣一件一件的小事,我們以為自己再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他們、呵護他們;卻不知也在慢慢累積給孩子溫室裡的一些壞習慣與壞毛病,不經歷風雨見不到彩虹,沒有懸崖上老鷹對小鷹絕決的踹下就沒有小鷹展翅高飛的英姿;當他長大的那一天,你發現他沒有飛翔的勇氣,抗挫的能力,即使那時再萬分焦慮著急,卻也只有無可奈何花落去!

2、避開家長自以為是的碎碎念

這種自以為是的碎碎念,一般情況下在國內的家庭中以媽媽為主。從N久以前父系氏族公社取代了母系氏族之後,相對于強勢、為了家庭生計奔波的父親來講,媽媽這個角色是溫柔的、細緻的、溫暖的;但也正是因為媽媽總是和孩子在一起,所以媽媽這個角色也是嘮叨的、容易讓孩子產生厭煩的,特別是叛逆期的孩子。

孩子都是天生的觀察家,他們從不會講話開始就有了很好的觀察物件,那就是總是出現在自己眼前的媽媽,他們知道自己的哭聲可以很快吸引來媽媽的注意,他們也可以敏銳的覺察到媽媽的情緒變化;隨著他們一天天的長大,他們更可以準確的判斷出自己做什麼是碰觸了媽媽的底線,而什麼是可以被原諒、被包容的;甚至很多時候他們做了什麼事情後,不等媽媽張嘴,他們就知道媽媽要說什麼要做什麼。

兒子在幼稚園中班的時候,有次放學和同學不知怎麼回事就打起架來。當我們家長發現的時候,他是絕對優勢的狀態,而他的對手吃了虧後看到家長來,就忽然打了雞血一般的嗷嗷叫著向兒子沖去,兒子也毫不畏懼的迎了上去。我當時判斷那個孩子是打不過兒子的,再打下去一定吃虧,就急忙抱著他的對手,安撫他的對手。問及原因,男孩子之間的戰爭很簡單,最開始就是純打著玩兒,打著打著就當真了。

那個男孩子和他家長一起走了之後,我看向兒子,兒子也同樣挑著眉看著我。我問:“兒子你有沒有受傷?”兒子搖了搖頭,我又問:“那你覺得打架可以解決問題嗎?”兒子看著我說:“我就知道你會這樣說。”我心中一驚,再問他:“你知道媽媽會怎樣說?”他拖著聲音說:“你會說打架不對,不能解決問題。”我知道是我平時嘮叨的有些多了,尤其是他學了跆拳道之後。

我及時調整了自己,和他聊:“媽媽問你的是你認為解決問題了嗎?”兒子想了想說:“我認為以後他不敢再隨便和我打架了!”“很好!”我隨著他的話語繼續說:“這的確是個解決問題很方便的途徑。那麼我做記者來採訪採訪你,你當時確定自己可以打過他嗎?”……這裡不多敘述,但是當時我隨意換了個“採訪”的方式,不但讓兒子放下了自己的心防,還又和我討論了很多他認為和小朋友正確交往的方式。這就是自由思考的力量吧,比家長一直嘮嘮叨叨的說打架不好強大的多!

如果作為家長已經可以被孩子準確判斷出自己下一步的行為與語言,那麼家長就要及時的檢討自己,調整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正如一個故事,如果結局是出乎意料的發轉劇,更能抓住看故事的人的注意力。如果我們只能帶給孩子一成不變的說教,而不能自我學習、調整,勢必會跟不上孩子飛速的成長所需,最終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被淘汰。

其實這也是“代溝”出現的原因。但不要認為“代溝”總是會出現,是不可消失或取代的。只要用心的跟隨孩子的腳步,不斷地學習完善自己,做一個讓孩子看不透、摸不清又隨時可以給予他們正確幫助或者支持的“寶藏”,“代溝”即使不會消失,距離也會縮小!

3、莫以愛的理由禁錮孩子成長

我愛孩子,所以要給孩子我認為的最好的教育讓他可以有最好的未來,也要指點孩子我認為的最正確的路徑方便他少走彎路少受挫折。大概這就是天下愛孩子的父母的心聲吧!的確,能夠讓孩子有最好的未來,能夠讓孩子少受挫折,是為人父母最欣慰的事情。但是,我們的愛,又是以什麼方式呈現給我們的孩子的呢?

我記得有句話大意是說,十歲的時候,敬仰自己的家長;二十歲的時候,反抗自己的家長;三十歲的時候,回頭想想覺得家長也許是對的;四十歲的時候,才醒悟自己的家長原來是正確的……當時我就在想,為什麼一定要有這樣一個反抗期呢?是每一代人的順延嗎?為什麼要到自己老的時候,才想起對自己的父母有那麼多的遺憾呢?既然已經是這樣,又為什麼不能從自己開始,讓自己的孩子少一些將來的遺憾呢?

曾經兒子小的時候,走路我擔心他跌倒會受傷,所以總是拖著他想要奔跑的腳步;而事實證明兒子在我放手之後,跑的更快,跑的更穩,因為他在奔跑中學會了調整自己的節奏掌握身體的平衡。

曾經兒子有段時間想要和比他大的小朋友玩,我總擔心大孩子會欺負小孩子而拒絕,所以也拒絕了兒子從另一個方面看世界的權利;而事實證明當兒子和大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大孩子會主動照顧他,而他也從中學到了很多在同齡小朋友身上還不知道的見識。

曾經兒子對我說他要在幼稚園表演節目的時候講一個英語故事,我卻擔心時間太緊他拿不下來會有失敗的挫敗感而拒絕;而事實證明,雖然故事的確有些難度,但通過他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他不但可以拿下這個故事,而且可以講的繪聲繪色。

當我真正冷靜下來去思考,其實我在怕什麼呢?我怕他會受傷,我怕他遭遇挫折,我怕我不能夠給他最好的幫助;其實,這一切又算什麼呢?與其去怕失敗、挫折,不如正視失敗、挫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他最親身有效的嘗試,更可以讓他體會到困難、失敗、挫折其實都不可怕!

而父母子女之間,最大的隔閡也許就是不正確的“愛”吧!因為我們愛孩子,所以我們希望孩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為了他們的美好,我們不遺餘力,用自己認為最正確的方式去愛著他們;而我們忽略了我們認為的最正確方式究竟是不是孩子眼中最適合的方式。所以,我們會在不自覺中用“愛”在禁錮我們的孩子,而孩子卻在沉甸甸的“愛”中,企圖找到可以喘息的空間突圍出去。矛盾因此產生,距離就此拉開……正視我們的愛,莫讓“愛”成為禁錮孩子自由成長的利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