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有些事, 不必辯駁, 有些事不必追問, 學會微笑不反駁。 寬容是一種人生的態度, 並不需要事事都去探個究竟, 下面就來看看為什麼有些事不必追問。曾經, 辯駁是我的本能。 當別人說出我不認同的話時, 我都會下意識地反駁。 後來, 我終於學會微笑不辯駁, 其實很多事情我自己心裡有數就行了, 不需要讓別人知道。
不管我是否在理, 我都要辯駁一番;不管我能否說服別人, 我都要表達我的想法。 以前的我以為這只是一種言論自由, 我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人云亦云的人, 即使我的觀點是錯誤的,
長輩們常常跟我說起他們的流金歲月,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 他們經歷了多少困難、挫折, 感歎現在的年輕人不懂得珍惜, 只會揮霍。 以前, 我會告訴他們, 雖然現在時代不同了, 我們不必經歷那樣的困難, 但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艱難。 我們這一代看似生活無憂, 但是我們背負的壓力不見得比他們少。 他們只看到我們揮霍的一面, 但他們真的能理解我們承受的心理壓力嗎?
聽到我的辯駁, 長輩們要麼尷尬不語, 要麼惱羞成怒, 最後都會說:“你年紀還小, 很多事情都不懂。 ”我很想告訴他們錯了, 我並沒有他們想像中那麼無知懵懂, 可是這時父母往往會制止我,
當時我並不理解父母為什麼要這樣做, 後來我慢慢明白, 長輩們只是在給自己找臺階, 父母只是為了顧全他們的面子。 如果我不依不饒地繼續和他們爭辯, 就會破壞原本和諧的氣氛了, 還會傷了和氣。
當我向朋友們傾訴我的煩惱時, 朋友們往往會以過來人的姿態對我說一堆冠冕堂皇的話, 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 但仔細一想其實都是空話。 以前, 我會告訴他們不要對我說這種沒有實際意義的話, 我需要的不是空泛的大道理, 而是實事求是的建議, 然後我會問:“你們真的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嗎?”
對於我的問題, 朋友們要麼沉默不語, 要麼以一聽就知道在說謊的語氣說有。 我很想繼續追問下去,
我慢慢明白很多事情並不需要辯駁和追根究底。 即使我說贏了別人, 讓別人無話可說了, 我也是輸了。 因為別人不會相信我只是單純地表達想法, 而是故意讓他們難堪。 當然, 這並不意味著我要不分是非黑白地贊同所有的話。 很多事情我只需要心裡清楚就好, 不必辯駁, 不必追問, 要給別人留有餘地。
有些事真的不必追問
很久沒有了閨密的音信, 便關心地打去電話。 她的嗓音那麼低沉, 好像大病初愈的樣子:“沒事。 ”“真沒事嗎?”我追問。 “別問了, 都過去了。 ”閨密拒絕著,
就這樣, 架不住我的一再追問。 閨密在電話那頭開始抽泣, 直至哽咽著再也說不出一句話來。 原來, 她失戀了, 受傷的情緒剛剛沉寂, 卻因為我的追問, 點燃她即將熄滅的痛苦。 晚上, 就著夕陽的餘暉, 我莫名地憂傷起來, 怪自己好奇心太重了——何必追問呢?
前不久, 母親的眼睛做了手術, 我就接她過來住。
有一天, 婆婆打來電話:“晚上過來吃餃子吧。 ”我拒絕:“不過去了, 有事。 ”婆婆追問:“啥事?”我不想告訴她母親手術的事情, 畢竟婆婆年紀大了, 身體不好。 如果告訴她, 她又會坐車、倒車、跑很遠的路, 過來看母親。 於是, 我搪塞著:“晚上, 單位要聚會, 真不能過去了。 ”婆婆只好無可奈何地應著:“好吧。
那一刻,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 只好告訴她母親做手術的事情。 沒想到, 當夜色已經濃得有點伸手不見五指的時候, 婆婆敲響了我家的門。 她氣喘吁吁地提著一籃子水果來看我的母親。 早已脫衣睡下的母親, 只好起來, 和婆婆寒暄。 婆婆的表情怪怪的, 好像意識到了, 這麼晚來, 已經打攪了我們的休息, 我估計她一定後悔:“當初真不該追問。 ”
很多時候, 我們與人相處, 總是很真誠。 真誠起來的時候, 卻不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尤其是當對方不願意告訴我們一些事情的時候, 我們卻總是喜歡追問, 自以為這種做法能給予對方更多的關心和愛。其實,每個人都有隱私,追問的結果卻總是不能盡如人意,給對方帶去的,或許是重揭傷疤後的疼痛,或許是不必要的麻煩,或許是更多的無奈和尷尬。
逐漸地,我終於學會微笑不辯駁。在那些無關原則的事情上,我更願意充當一個微笑不語的傾聽者。別人可能會認為我是在認同他們的話,至於我心裡是贊同還是反對,只有我自己知道。也許有人說這是一種虛偽,但我認為這是一種表達態度的最佳方式,不贊同也不辯駁,既能給對方面子,又不必說違心的話,某種程度上實現了一種雙贏。
自以為這種做法能給予對方更多的關心和愛。其實,每個人都有隱私,追問的結果卻總是不能盡如人意,給對方帶去的,或許是重揭傷疤後的疼痛,或許是不必要的麻煩,或許是更多的無奈和尷尬。逐漸地,我終於學會微笑不辯駁。在那些無關原則的事情上,我更願意充當一個微笑不語的傾聽者。別人可能會認為我是在認同他們的話,至於我心裡是贊同還是反對,只有我自己知道。也許有人說這是一種虛偽,但我認為這是一種表達態度的最佳方式,不贊同也不辯駁,既能給對方面子,又不必說違心的話,某種程度上實現了一種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