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主動脈縮窄術後應預防高血壓的發生

主動脈縮窄病例術後遠期隨診高血壓的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4~5倍, 手術時年齡在20歲以上者, 術後遠期高血壓的發生率更高。

術後高血壓 主動脈縮窄病變經妥善矯治後, 大多數病例仍可在術後早期呈現收縮期或舒張期血壓升高, 歷時長短不一。 約10%病例在術後第一周尚有腹部不適, 腹脹或腹痛, 並可呈現發熱、白細胞增多、腹部壓痛和腸蠕動減弱。 1957年Sealy觀察到腹痛多見於術後48小時。 延遲出現的以舒張期血壓升高為主的病例出現高血壓的原因可能為血管壁壓力感受器調節反應失常;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多;或血漿腎素-血管緊張素含量升高。

為了防止呈現高血壓, 術後24小時內可靜脈滴注硝普鈉, 使收縮壓維持在14.7kPa(110mmHg)左右, 24小時後改用口服降壓藥物。

縮窄病變術時矯治不徹底或術後發生再狹窄的病例, 則持續呈現高血壓, 且上、下肢血壓仍存在14.7kPa(110mmHg)以上的壓差, 臨床檢查可發現股動脈搏動比肱動脈或橈動脈弱, 且延遲出現, 下肢血壓比上肢低。 上、下肢壓差較大病例, 主動脈造影可顯示原手術部位主動脈管腔狹小。

縮窄病變未獲解除而持續存在主動脈狹窄的原因, 主要是手術操作不當, 如縮窄段切除長度不足, 剩留的主動脈管腔較小, 對端吻合術後口徑仍狹小, 人造血管移植術使用的血管口徑大小和長度不當,

主動脈成形術時, 縮窄段隔膜組織未切除淨盡, 鎖骨下動脈瓣或合成織片修剪不合適;施行旁路移植術或分流術時, 應用的人造血管或鎖骨下動脈發生扭曲。 術後併發再狹窄的常見原因是主動脈地端吻合術後, 吻合口未能隨身體發育生長而相應增大, 形成再狹窄。 嬰幼兒期施行縮窄段切除主動脈對端吻合術, 特別是主動脈全周均作連續縫合和使用不吸收縫線, 如絲線作吻合術併發率更高。 主動脈成形術後則很少發生再狹窄。 術中血管鉗對主動脈壁產生的組織創傷, 主動脈壁殘留異常的中胚層組織術後增生, 引致血管壁內膜和中層肥厚, 亦可併發再狹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