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小兒時期常見的症狀, 儘管是司空見慣, 但當小兒發燒時, 家長都是特別緊張, 在護理過程中有時家長還犯錯, 採用一些不當的方法, 從而影響治療與護理的效果。 在此將一些家長護理發熱患兒的錯誤做法指出, 希望家長引以為戒。 並提供一些飲食注意事項, 希望大家重視。
一、錯誤做法
1、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
當小兒發熱時, 有的家長怕小孩再受風, 於是將小兒裹得嚴實。 殊不知, 這樣做不僅影響孩子散熱降溫, 而且還會誘發小兒高熱驚厥。 正確的做法是:在沒有冷風直吹的情況下, 脫去過多的衣服,
2、選用高濃度酒精或冷水擦浴來退熱
人們通常認為, 用這樣的方法可以起到迅速退熱的效果。 實際上事與願違。 因為當孩子發熱時, 皮膚的血管擴張, 體溫與冷水的溫差較大, 高濃度酒精或冷水擦浴會引起小兒血管強烈收縮, 導致小兒畏寒、渾身發抖等不適症狀, 甚至加重小兒的缺氧, 出現低氧血症。 酒精擦浴已經淘汰, 但是許多家長及老人並不知曉。 正確的做法是:給小兒使用溫水進行擦浴, 擦浴的地方主要是大血管分佈的地方, 如前額、頸部、腋窩、腹股溝及大腿根部, 這樣才能達到退溫的效果。
3、不正確使用退熱藥
有許多家長一看到小孩發熱, 恨不得用退熱藥馬上給孩子快速退溫(這經常是家長向醫生下的命令);殊不知,
4、隨便給孩子服藥
小兒發熱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有的家長為了方便, 常上藥店自購藥物給孩子吃。 但是由於小兒的病情變化快, 對藥物的耐受性差, 加上小兒的肝臟解毒功能不足, 腎臟發育不完善, 故易受藥物影響, 造成臟器功能的損害。
5、盲目喂消炎藥物
小兒發熱多見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如病毒和細菌感染引起發熱。 但有一些家長, 一見小兒發熱, 就盲目喂消炎藥物, 有的病人家長還要求用進口的藥物。 “是藥三分毒”, 在沒有弄清小兒發熱的真正原因下濫用消炎藥物, 可引起小兒肝腎功能的損害, 增加病原菌對藥物的耐藥性, 不利於孩子身體康復。 正確的做法是:小兒發熱時, 最好是上醫院就診,
6、小病大治, 有點小病就打點滴
有不少家長認為, 打點滴的降溫效果好, 可以補充水分, 所以小兒一有點發熱, 主動要求打點滴。 雖然這種治療方法好, 但也有不少的不良反應及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 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充分休息, 多喝開水, 吃些易消化的食物, 同時配合藥物治療。 若是出現體溫持續不退, 飲食欠佳時, 可以使用靜脈輸液。 (很多時候就是家長依賴點滴, 認為快, 有些病未必如此, 殊不知, 長期這樣影響小孩的體質)
二、飲食及調護
1。 飲食宜清淡
發熱時, 整個身體的氣血向上向外, 相對而言, 消化道的氣血就減少, 所以很多孩子發熱的時候,
2。 多喝暖水和熱粥
外感發熱是身體與“病毒”、“細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之間的一場戰爭。 發熱期間消耗最多就是“津液”, 多喝暖水和熱粥或以使“津液”得到補充。 津液不枯, 津液流行, 汗才得出, 大小便才能正常排泄。
3。 多泡腳
寒起於足下。 襪子拖鞋要注意保暖、保持乾燥, 不要赤足在地板上走(很多家長不以為然)。 泡腳時間宜在十分鐘到十五分鐘左右, 可反復加熱水,最好能出一些汗。
4。物理降溫方法
冰敷的方法宜於高熱但沒有“怕冷、寒戰、鼻塞、清涕”的孩子,從中醫的角度看,必要時辨證地使用;如果有“畏寒、鼻塞、流涕”的孩子,則宜用溫水外敷的法子;發熱期間,用“丁桂兒臍貼”貼足心的湧泉穴,對降溫會有幫助。
5。如果畏寒無汗高熱,可用退熱藥
如“美林”或“小兒退熱栓”等,發汗退熱,發汗過後,宜服熱粥,粥內可加些冰糖。這樣發汗而不傷正氣,也能減少發熱的反復。
可反復加熱水,最好能出一些汗。4。物理降溫方法
冰敷的方法宜於高熱但沒有“怕冷、寒戰、鼻塞、清涕”的孩子,從中醫的角度看,必要時辨證地使用;如果有“畏寒、鼻塞、流涕”的孩子,則宜用溫水外敷的法子;發熱期間,用“丁桂兒臍貼”貼足心的湧泉穴,對降溫會有幫助。
5。如果畏寒無汗高熱,可用退熱藥
如“美林”或“小兒退熱栓”等,發汗退熱,發汗過後,宜服熱粥,粥內可加些冰糖。這樣發汗而不傷正氣,也能減少發熱的反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