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新生兒容易發燒 退燒家長按摩這些穴位

有家長反映, 在護理新生寶寶的過程中, 新生兒總是反復發燒, 這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

新生兒為什麼容易發熱?

體溫調節能力差

測體溫前要先把體溫表裡的水銀柱刻度甩到35℃以下。 測腋下體溫前應擦去寶寶腋窩的汗, 然後將體溫表水銀端放在腋窩深處, 儘量緊貼皮膚, 家長將寶寶的胳膊扶好, 5分鐘後取出讀數。 新生兒皮膚脂肪薄, 體表面積大, 對產熱和散熱調節能力差, 體溫易受周圍環境影響, 易引起新生兒發熱。

皮膚脂肪少

嬰幼兒時期由於中樞神經系統體溫調節功能比較差, 體表面積相對大,

皮膚脂肪少, 產熱和散熱容易發生不平衡, 所以新生兒的體溫容易波動。 一般來說, 小兒體溫升高較成人明顯, 體溫波動範圍較成人也更大。 小兒正常體表體溫在36~37度之間, 如孩子的核心體溫達到或高於37.5時, 就要想到寶寶是否發燒了。

感染&非感染因素導致發熱

新生兒發熱的原因可分為由感染因素導致的發熱和非感染因素導致的發熱。 很多感染性疾病都會導致發熱症狀, 常見的疾病包括:肺炎、臍炎、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以及各種病毒感染性疾病等。 非感染因素引起的發熱常見於蒙被綜合征, 該病多發生剛降生不久的新生兒。 若衣被過曖或蒙被睡覺, 就會因溫度過高而出大汗、面色蒼白、高熱、抽搐、昏迷, 甚至還有可能影響神經系統發育。

發燒的時候有什麼方法可以快速退燒呢?有朋友說貼一貼退燒貼不就好了, 其實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幾個能快速退燒的穴位:

大椎穴

大椎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是督脈與身體十二正經中所有陽經的交會點, 總督一身之陽, 是解表退熱的常用穴。 在大椎穴, 以三棱針點刺放血, 加拔火罐效果更好。 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 配合推脊柱, 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 約推100—300次。

十宣穴

即十指尖, 共10個。 十宣穴急救用途較多, 民間廣泛應用於熱病、癲癇、小兒驚風等。 高熱時, 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出血3—5滴為宜。

外關穴

外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 是解表退熱的要穴。 用毫針刺這3個穴,

能降體溫。 同時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向上推向肘部約300次。

曲池、合谷

曲肘, 橫紋盡處, 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為曲池。 合穀俗稱“虎口”, 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凹陷中。 曲池與合穀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 既能疏風解表, 又能清瀉陽明。 外關在腕背橫紋中點往上取兩橫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