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什麼叫中風 中風是否很常見

本病病因較多, 從臨床看, 以內因引發者居多。 中風的發生, 歸納起來不外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濕痰)、氣(氣逆)、血(血瘀)六端。

1.情志鬱怒五志過極, 心火暴甚, 可引動內風而發卒中。 臨床以暴怒傷肝為多, 因暴怒則頃刻之間肝陽暴亢, 氣火俱浮, 迫血上湧則其候必發。 至於憂思悲恐, 情緒緊張均為本病的誘因。

2.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醇酒, 脾失健運, 聚濕生痰, 痰鬱化熱, 引動肝風, 夾痰上擾, 可致病發, 尤以酗酒誘發最烈。

3.勞累過度《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 煩勞則張”, 即指人身陽氣, 若擾動太過,

則亢奮不斂。 本病也可因操持過度, 形神失養, 以致陰血暗耗, 虛陽化風擾動為患。 再則縱欲傷精, 也是水虧於下, 火旺於上, 發病之因。

4.氣候變化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但與季節氣候變化有關。 入冬驟然變冷, 寒邪入侵, 可影響血脈循行。 正如《素問·調經論》說“寒獨留, 則血凝位, 凝則脈不通……”。 其次早春驟然轉暖之時, 正值厥陰風木主令, 內應於肝, 風陽暗動, 也可導致本病發生。

5.血液瘀滯血瘀的形成多因氣滯血行不暢或氣虛運血無力, 或因暴怒血蘊於上, 或因感寒收引凝滯, 或因熱的陰傷液耗血滯等, 本病的病機多以暴怒血蘊或氣虛血瘀最為常見。

辨證施治

1.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舌強語蹇或不語, 偏身麻木,

眩暈頭痛, 面紅目赤, 口苦咽幹, 心煩易怒, 尿赤便幹, 舌質紅或紅絳, 舌苔薄黃, 脈弦有力。 治則:鎮肝熄風、滋陰潛陽。 主方:鎮肝熄風東加減。 方藥:懷牛膝、代赭石、龍骨、牡蠣、白芍、玄參、龜板、天冬、茵陳、川楝子、生麥芽、甘草。 如肝陽上亢甚者加天麻、鉤藤以增強平肝熄風之力;心煩甚者加梔子、黃芩以清熱除煩;頭痛較重者加羚羊角、石決明、夏枯草以清熄風陽;痰熱較重者, 加膽星、竹瀝、川貝母以清化痰熱。

2.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證候: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舌強言蹇或不語, 偏身麻木, 頭暈目眩、舌質暗淡, 舌苔薄白或白膩, 脈弦滑。 治則:祛風、養血、活血、化痰通絡。 主方:大秦艽東加減。 方藥:秦艽、羌活、獨活、防風、當歸、白芍、熟地、川芎、白術、茯苓、黃芩、石膏、生地。

如年老體衰者, 加黃芪以益氣扶正。 如嘔逆痰盛、苔膩脈滑甚者, 去地黃, 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蠍等祛風痰, 通經絡。 無內熱者可去石膏、黃芩。

3.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候: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舌強言蹇或不語, 偏身麻木, 腹脹, 便幹便秘, 頭暈目眩, 咳痰痰或痰多, 舌質暗紅或暗淡, 苔黃或黃膩, 脈弦滑或偏癱側弦滑而大。 治則:化痰通腑。 主方:星蔞承氣湯《驗方》加減。 方藥:膽南星、全瓜蔞、生大黃、芒硝。 如藥後大便通暢, 則腑氣通, 痰熱減, 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轉。

本方使用硝黃劑量應視病情及體質而定, 一般控制在10~15克左右, 以大便通瀉、滌除痰熱積滯為度, 不可過量, 以免傷正。 腑氣通後應予清化痰熱、活血通絡藥, 如膽南星、全瓜蔞、丹參、赤芍、雞血藤。

如頭暈重, 可加鉤藤、菊花、珍珠母。 若舌質紅而煩躁不安, 徹夜不眠者, 屬痰熱內蘊而兼陰虛, 可選加鮮生地、沙參、麥冬、玄參、茯苓, 夜交藤等育陽安神之品, 但不宜過多, 否則有礙於滌除痰熱。

4.氣虛血瘀證候: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語蹇澀或不語, 偏身麻木, 面色既白, 氣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腫脹, 舌質暗淡, 舌苔薄白或白膩, 脈沉細, 細緩或細弦。 治則:益氣活血。 主方:補陽還五東加減。 方藥:生黃芪、當歸尾、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 如半身不遂較重加桑枝、穿山甲、水蛭等藥加重活血通絡、祛瘀生新作用;言語不利甚者加菖蒲、遠志以化痰開竅;手足腫脹明顯者加茯苓、澤瀉、薏仁、防已等淡滲利濕;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術、山藥以健脾。

5.陰虛風動證候: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舌強言蹇或不語, 偏身麻木, 煩躁失眠, 眩暈耳鳴, 手足心熱, 舌質紅絳或暗紅, 少苔或無苔, 脈細弦或細弦數。 治則:滋陰熄風。 主方:大定風珠加減。 方藥:雞子黃、阿膠、地黃、麥冬、白芍、龜板、鱉甲、五味子、炙甘草。 如偏癱較重者可加牛膝、木瓜、地龍、蜈蚣、桑枝等通經活絡之品;如舌質暗紅、脈澀等有血瘀證時加丹參、雞血藤、桃仁、地鱉等以活血祛瘀;語言不利甚者加菖蒲、郁金、遠志開音利竅。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