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娜拿下第二個大滿貫 網球大滿貫你瞭解多少

李娜拿下第二個大滿

1月25日, 在澳網女單決賽中, 李娜2比0戰勝了斯洛伐克選手齊布林科娃, 繼2011年法網之後再奪大滿貫冠軍。 李娜職業生涯31次征戰大滿貫正賽, 早期成績一般, 最好也就是第四輪, 自2009年闖進美網八強後, 成績逐年提升, 雖然中間有過波動, 但四年內大滿貫兩冠兩亞的成績, 讓很多選手難以望其項背。

大滿貫(Grand Slam)是網球運動中的頂級賽事, 運動員把獲得大滿貫冠軍視作至高榮譽。 按照一年中開賽的先後順序, 網球四大滿貫依次為:一、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 二、法國網球公開賽 三、溫布頓網球公開賽 四、美國網球公開賽 無論是從賽事的規模、歷史、獎金、積分和影響力來說,

大滿貫系列賽都堪稱職業網壇最重要的賽事。 所以, 奪得大滿貫頭銜對每個職業網球選手來說都是最終的夢想, 為至高無上的榮耀。 全滿貫是指一位元選手獲得全部四大滿貫的冠軍, 金滿貫是在全滿貫的基礎上再獲得奧運會網球項目的金牌。

作為現代網球的發源地和歷史最悠久的大滿貫賽事, 溫布林頓公開賽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現代網球史。 1868年, 全英草地網球和槌球俱樂部在溫布頓的沃普爾路成立, 並在1877年舉辦了首屆草地網球冠軍賽, 這就是大滿貫賽事的最初發端。

目前四大滿貫以及職業巡迴賽中所普遍設置的男女單打、男女雙打和混雙中,

最早時是只有男子單打的, 其餘的都是後來逐項正式加入的。 而且, 囿於當時的交通條件和“貴族”傳統, 參賽選手的範圍也是幾經變革, 如溫布林頓公開賽在1905年才開始邀請外國選手參加。 經過二戰時期的數年“停擺”後, 上世紀50年代航空業的發展使網球運動逐漸成了世界性的運動。

到了1959年, 時任全英草地網球俱樂部主席職位的赫爾曼·大衛向草地網球協會提出議案, 建議賽事向所有網球選手開放。 不過, 頑固的英國人並沒有馬上同意, 並再次擱置了1964年俱樂部董事會申請將比賽的名稱改為公開賽的提案。 然後到了在網球史具有重要意義的1968年, 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幾項網球賽事統一起來, 標誌著公開賽時代的到來。

自此, 包括職業選手在內的所有網球選手都可以參加冠軍的爭奪, 而彩色電視的逐步普及, 更使這項“貴族”運動迅速在更多人中普及開來。

由於澳大利亞公開賽在每年的年初開始, 公開賽時代的第一項大滿貫比賽是1968年的法國公開賽。

截至上周結束的2005年溫布林頓公開賽, 四大滿貫剛好總共舉行了150屆, 我們在這裡對所有男子大滿貫得主進行簡單分類分析。

溫網產霸主 法網愛黑馬

四大滿貫各有特色:最“年輕”的澳網在每年年初開始時正值南半球酷暑, 這裡的硬地場既有利於底線抽擊, 也適合發球上網, 因此, 成名巨星中除了比約·柏格和麥肯羅, 幾乎所有人都曾在這裡稱王;作為唯一的紅土大滿貫賽事,

法網最出名的就是馬拉松鏖戰和不斷的冷門, 這裡無疑是底線型選手的天堂, 也是桑普拉斯這樣的發球上網好手的滑鐵盧;而歷史最悠久的溫網是網球的殿堂, 這裡的草地幾乎是為發球上網者度身定制的, 這裡也最容易造就一代霸主, 如比約·柏格、桑普拉斯和現在的費德勒;財大氣粗的美網有的是喧囂和著名的夜戰, 而且是眾多名將的發跡地, 不說麥肯羅們, 薩芬、休伊特和羅迪克都是首先在美網取得突破的。

但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 就是各項大滿貫對所有選手的“公平”程度。 其中法網無疑是最開放的, 公開賽時代以來, 只有比約·柏格做到過三連冠以上的連霸, 而溫網是最有“偏愛”的, 盛產長勝不敗的霸主是溫網的標誌之一。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 38屆法網中總共出現了24位冠軍, 事實上, 自從比約·柏格四連冠後, 只有倫德爾、考瑞爾、布魯格拉和庫爾滕能成功衛冕一次。 而最近四年更是年年都冒出了新面孔, 賽前沒人看好的科斯塔和高迪奧最後都躋身大滿貫得主行列。 法網冠軍號稱最難拿的大滿貫, 是指無名小卒們往往能在前幾輪就把大牌明星拉下馬, 就像今年女單衛冕冠軍米斯金娜首輪出局, 傳奇老將阿加西連續兩年首輪被淘汰。 不過, 這也給了一些紅土專家們巨大的希望:一旦成功沖頂, 名聲和財富都會滾滾而來。

而溫網是另一個極端, 也是四大滿貫中唯一的平均每個冠軍得主擁有兩個以上的獎盃。 這自然要“歸功”於比約·柏格的5連冠、桑普拉斯的8年7次奪冠和費德勒剛剛完成的帽子戲法。其實,在溫布林頓3次稱王的還有另兩位發球上網天才麥肯羅和貝克爾。如果從桑普拉斯1993年溫網首次奪冠算起,13年間總共只出了5位冠軍。

至於美網,更貼切的說法該是“美國人的美網”;公開賽時代以來的37屆美網中,美國人拿走了比一半還多的19次冠軍,其中康納斯、麥肯羅和桑普拉斯都獲得了至少四次以上。例外的只有考瑞爾,考瑞爾在澳網和法網都曾連續奪冠,但唯一一次進入美網決賽還是敗在埃德柏格拍下。

勢力榜 美國人的遊戲

誰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無可爭議的頭號體育大國,網球運動也不例外。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康納斯、到80年代的麥肯羅、再到90年代的桑普拉斯和阿加西,美國人幾乎統治了整個公開賽時代。在150屆大滿貫賽事中,美國人掠走了超過1/3的男單冠軍。除了數量,美國人在人數上也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12位大滿貫得主抵得上10個只出了獨苗的國家,並饒上一個俄羅斯。

瑞典可謂是一個盛產天才的國家,四個瑞典人就抱走了25個大滿貫獎盃,如果不算今年的2002年奪得澳網的黑馬湯瑪斯·約翰森,比約·柏格、埃德柏格、維蘭德三個人平均每人擁有八座大滿貫。

同瑞典的高產相比,西班牙人就是廣種薄收、全面開花典型例子,他們的7位大滿貫得主中,除了布魯格拉在1993-1994年連奪兩屆法網冠軍外,其餘6個竟都是“一滿貫選手”,不過,天才的納達爾也許能改變外界對西班牙人“曇花一現”的成見。

最詭異的是澳大利亞,很難理解這塊出了眾多傳奇巨星的澳大利亞大陸,最近10多年來能捧起大滿貫獎盃的不是拉夫特就是休伊特。也許,富饒的澳大利亞大陸在公開賽時代初期就耗盡了養分,以至於這個傳統強國從80年代開始就淪落為二流網球小國。

最佔便宜的自然是瑞士,這個歐洲小國因為只有一半瑞士血統的費德勒而為全世界網球迷所熟悉。至於像厄瓜多爾(戈梅茲獲得1990年法網冠軍)這樣的南美小國也能在大滿貫版圖中佔據一席之地,恐怕只有“英雄不問出處”可以解釋了。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網球環境和舒適的生活條件吸引了眾多的別國網球選手,且不說像莎拉波娃、皮爾斯等這樣雖不算美國人卻常住於美國的“寄居者”,乾脆改入美國籍的就大有人在。其中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就是捷克這樣的東歐國家,女子方面有改入瑞士籍的辛吉斯和改入美國籍的女金剛納芙拉蒂諾娃,男子方面最出名的自然是八屆大滿貫得主倫德爾,這位捷克最成功的男子網球選手在1986年就移居美國,並在1992年正式加入美國籍,不過這時他的大滿貫生涯已經結束。

英雄榜 桑普拉斯 最偉大的冠軍

對大多數選手來說,終其一生能夠贏下一座大滿貫就足以快慰平生了,個性鮮明的“俄羅斯沙皇”薩芬就曾說過:即使我就此退役,我也沒有絲毫可以遺憾了,兩項大滿貫完全可以讓我自稱擁有偉大的職業生涯。當然,薩芬不會滿足于此,作為費德勒自己承認的最大的對手,薩芬的存在可以加重費德勒的大滿貫獎盃的成色。

毫無疑問,桑普拉斯是目前為止最偉大的大滿貫冠軍,除了創紀錄的奪冠次數,連續6年年終世界排名第一、共286周世界排名第一的在位時間,以及溫網7次奪冠,都是後人幾乎難以逾越的高度。但同眾多的大滿貫冠軍一樣,10多年來衝擊法網卻連一次決賽機會都沒有撈到是桑普拉斯最大的遺憾。

比約·柏格的成就無用贅述,但阿加西卻是不能不提。雖然有人說阿加西1999年開始的5個大滿貫是占了空子,認為桑普拉斯1999年溫網奪冠平了艾德蒙森的12個大滿貫的紀錄後突然失去了動力,加上新世紀初正處於新老交替才成就了阿加西的8個大滿貫。這段時期確實不如上世紀80年代群雄並起時競爭激烈,但阿加西作為第五個奪得過所有四大滿貫的男子選手,在網球史上自有他獨特的地位。而阿加西創紀錄的58次大滿貫參賽經歷也可謂另類的大滿貫王者。

誰來接桑普拉斯的班

38年之間的總共150屆大滿貫賽事,共有18個國家染指過男單冠軍,但理論上的150位大滿貫得主,最終卻被49位男子選手瓜分。在這18個國家中,其中10個國家只出了一根獨苗,包括當前如日中天的溫網三連冠得主費德勒所在的瑞士。

美國 羅迪克難擔重任

對美國人來說,他們現在最大的心頭之患就是:自從桑普拉斯退役,阿加西的職業生涯屈指可數之時,誰來接班?羅迪克21歲奪得2003年美網冠軍時,一度使所有美國人看到了希望,但費德勒的橫空出世讓美國人深深懷疑羅迪克能否扛起振興美國男子網球的大旗。至於其餘美國男子選手,鄧特、費什、布萊克們看起來都不足以贏得哪怕一項大滿貫。

瑞典 新埃德柏格在哪兒

瑞典是典型的天才型國家,上世紀70、80年代的比約·柏格、維蘭德和埃德柏格使瑞典網球在世界網壇呼風喚雨10多年,但自從埃德柏格獲得1992年美網後,瑞典人用了10年時間才再次出了一位大滿貫得主湯瑪斯·約翰森(2002年澳網)。但托·約翰森是年過30的老將了,上周進入溫網四強多少有點迴光返照的意味。而另一位發球機器喬·約翰森,也許至多只有伊萬尼塞維奇或克拉吉塞克的命——終其職業生涯幸運地奪一回大滿貫。

澳大利亞 衰落觸目驚心

澳大利亞的衰落是觸目驚心的,他們過去擁有公開賽時代唯一的“大滿貫”得主羅德·拉沃,也有桑普拉斯之前的大滿貫紀錄保持者艾德蒙森(12次),可是他們上世紀整個80年代只有派特·卡什在1987年贏得過溫網冠軍,而隨著兩屆美網冠軍得主拉夫特的退役、前top10選手菲利浦西斯狀態不再,休伊特成了整個澳大利亞男子網球的唯一支撐——他們的另一位世界排名前100的男子選手竟是34歲的亞瑟(第77位)。但更要命的是,休伊特在費德勒面前已經遭遇了極難堪的8連敗,澳大利亞網球何時才能找回風光呢?

青春榜 費德勒王朝能堅持多久

上周奪得溫網冠軍是費德勒進一步逼近了前輩巨星們看起來可望不可及的成就,如:桑普拉斯的溫網四連冠、比約·柏格的草地41連勝。但費德勒也擁有一些自己獨享的紀錄:整個賽季保持對前十選手的全勝、決賽21連勝、個人的最初五次大滿貫決賽全部取勝。

不過,至少有一項紀錄是費德勒永遠也無法追上了,那就是24歲前所獲得的大滿貫數量。對下個月8日將滿24歲的瑞士人來說,九月初的美網是個全新的開始。

通過上面這個排行,我們也許能看出費德勒王朝的長短。

比約·柏格的生日恰好在法網和溫網之間,自從以第一個法網冠軍慶祝自己的18歲生日開始,整整八年,這位瑞典天才的生日禮物不是法網冠軍就是溫網冠軍,或者乾脆是生日前後各收一次大禮。遺憾的是,25歲生日之後,比約·柏格就再也沒有獲得過大滿貫。其實,維蘭德和貝克爾也是如此,24歲之後都只收穫了一個大滿貫。而考瑞爾的所有4個大滿貫都是24歲前所獲。

與此比鮮明的是倫德爾,倫德爾直到滿了24歲之後才開始發飆,並一發不可收拾地拿下8個大滿貫冠軍和11個亞軍。

現在絲毫看不出費德勒有早衰的跡象,但瑞士人24歲之後的大滿貫之路到底是像比約·柏格還是像桑普拉斯呢?那就等著瞧吧。

總結:嘗到有目標就要喊出來的甜頭,李娜在澳網奪冠後又提出了新目標,“希望可以在提高排名的同時,如果有機會,再拿一個大滿貫吧。”李娜說。

這自然要“歸功”於比約·柏格的5連冠、桑普拉斯的8年7次奪冠和費德勒剛剛完成的帽子戲法。其實,在溫布林頓3次稱王的還有另兩位發球上網天才麥肯羅和貝克爾。如果從桑普拉斯1993年溫網首次奪冠算起,13年間總共只出了5位冠軍。

至於美網,更貼切的說法該是“美國人的美網”;公開賽時代以來的37屆美網中,美國人拿走了比一半還多的19次冠軍,其中康納斯、麥肯羅和桑普拉斯都獲得了至少四次以上。例外的只有考瑞爾,考瑞爾在澳網和法網都曾連續奪冠,但唯一一次進入美網決賽還是敗在埃德柏格拍下。

勢力榜 美國人的遊戲

誰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無可爭議的頭號體育大國,網球運動也不例外。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康納斯、到80年代的麥肯羅、再到90年代的桑普拉斯和阿加西,美國人幾乎統治了整個公開賽時代。在150屆大滿貫賽事中,美國人掠走了超過1/3的男單冠軍。除了數量,美國人在人數上也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12位大滿貫得主抵得上10個只出了獨苗的國家,並饒上一個俄羅斯。

瑞典可謂是一個盛產天才的國家,四個瑞典人就抱走了25個大滿貫獎盃,如果不算今年的2002年奪得澳網的黑馬湯瑪斯·約翰森,比約·柏格、埃德柏格、維蘭德三個人平均每人擁有八座大滿貫。

同瑞典的高產相比,西班牙人就是廣種薄收、全面開花典型例子,他們的7位大滿貫得主中,除了布魯格拉在1993-1994年連奪兩屆法網冠軍外,其餘6個竟都是“一滿貫選手”,不過,天才的納達爾也許能改變外界對西班牙人“曇花一現”的成見。

最詭異的是澳大利亞,很難理解這塊出了眾多傳奇巨星的澳大利亞大陸,最近10多年來能捧起大滿貫獎盃的不是拉夫特就是休伊特。也許,富饒的澳大利亞大陸在公開賽時代初期就耗盡了養分,以至於這個傳統強國從80年代開始就淪落為二流網球小國。

最佔便宜的自然是瑞士,這個歐洲小國因為只有一半瑞士血統的費德勒而為全世界網球迷所熟悉。至於像厄瓜多爾(戈梅茲獲得1990年法網冠軍)這樣的南美小國也能在大滿貫版圖中佔據一席之地,恐怕只有“英雄不問出處”可以解釋了。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網球環境和舒適的生活條件吸引了眾多的別國網球選手,且不說像莎拉波娃、皮爾斯等這樣雖不算美國人卻常住於美國的“寄居者”,乾脆改入美國籍的就大有人在。其中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就是捷克這樣的東歐國家,女子方面有改入瑞士籍的辛吉斯和改入美國籍的女金剛納芙拉蒂諾娃,男子方面最出名的自然是八屆大滿貫得主倫德爾,這位捷克最成功的男子網球選手在1986年就移居美國,並在1992年正式加入美國籍,不過這時他的大滿貫生涯已經結束。

英雄榜 桑普拉斯 最偉大的冠軍

對大多數選手來說,終其一生能夠贏下一座大滿貫就足以快慰平生了,個性鮮明的“俄羅斯沙皇”薩芬就曾說過:即使我就此退役,我也沒有絲毫可以遺憾了,兩項大滿貫完全可以讓我自稱擁有偉大的職業生涯。當然,薩芬不會滿足于此,作為費德勒自己承認的最大的對手,薩芬的存在可以加重費德勒的大滿貫獎盃的成色。

毫無疑問,桑普拉斯是目前為止最偉大的大滿貫冠軍,除了創紀錄的奪冠次數,連續6年年終世界排名第一、共286周世界排名第一的在位時間,以及溫網7次奪冠,都是後人幾乎難以逾越的高度。但同眾多的大滿貫冠軍一樣,10多年來衝擊法網卻連一次決賽機會都沒有撈到是桑普拉斯最大的遺憾。

比約·柏格的成就無用贅述,但阿加西卻是不能不提。雖然有人說阿加西1999年開始的5個大滿貫是占了空子,認為桑普拉斯1999年溫網奪冠平了艾德蒙森的12個大滿貫的紀錄後突然失去了動力,加上新世紀初正處於新老交替才成就了阿加西的8個大滿貫。這段時期確實不如上世紀80年代群雄並起時競爭激烈,但阿加西作為第五個奪得過所有四大滿貫的男子選手,在網球史上自有他獨特的地位。而阿加西創紀錄的58次大滿貫參賽經歷也可謂另類的大滿貫王者。

誰來接桑普拉斯的班

38年之間的總共150屆大滿貫賽事,共有18個國家染指過男單冠軍,但理論上的150位大滿貫得主,最終卻被49位男子選手瓜分。在這18個國家中,其中10個國家只出了一根獨苗,包括當前如日中天的溫網三連冠得主費德勒所在的瑞士。

美國 羅迪克難擔重任

對美國人來說,他們現在最大的心頭之患就是:自從桑普拉斯退役,阿加西的職業生涯屈指可數之時,誰來接班?羅迪克21歲奪得2003年美網冠軍時,一度使所有美國人看到了希望,但費德勒的橫空出世讓美國人深深懷疑羅迪克能否扛起振興美國男子網球的大旗。至於其餘美國男子選手,鄧特、費什、布萊克們看起來都不足以贏得哪怕一項大滿貫。

瑞典 新埃德柏格在哪兒

瑞典是典型的天才型國家,上世紀70、80年代的比約·柏格、維蘭德和埃德柏格使瑞典網球在世界網壇呼風喚雨10多年,但自從埃德柏格獲得1992年美網後,瑞典人用了10年時間才再次出了一位大滿貫得主湯瑪斯·約翰森(2002年澳網)。但托·約翰森是年過30的老將了,上周進入溫網四強多少有點迴光返照的意味。而另一位發球機器喬·約翰森,也許至多只有伊萬尼塞維奇或克拉吉塞克的命——終其職業生涯幸運地奪一回大滿貫。

澳大利亞 衰落觸目驚心

澳大利亞的衰落是觸目驚心的,他們過去擁有公開賽時代唯一的“大滿貫”得主羅德·拉沃,也有桑普拉斯之前的大滿貫紀錄保持者艾德蒙森(12次),可是他們上世紀整個80年代只有派特·卡什在1987年贏得過溫網冠軍,而隨著兩屆美網冠軍得主拉夫特的退役、前top10選手菲利浦西斯狀態不再,休伊特成了整個澳大利亞男子網球的唯一支撐——他們的另一位世界排名前100的男子選手竟是34歲的亞瑟(第77位)。但更要命的是,休伊特在費德勒面前已經遭遇了極難堪的8連敗,澳大利亞網球何時才能找回風光呢?

青春榜 費德勒王朝能堅持多久

上周奪得溫網冠軍是費德勒進一步逼近了前輩巨星們看起來可望不可及的成就,如:桑普拉斯的溫網四連冠、比約·柏格的草地41連勝。但費德勒也擁有一些自己獨享的紀錄:整個賽季保持對前十選手的全勝、決賽21連勝、個人的最初五次大滿貫決賽全部取勝。

不過,至少有一項紀錄是費德勒永遠也無法追上了,那就是24歲前所獲得的大滿貫數量。對下個月8日將滿24歲的瑞士人來說,九月初的美網是個全新的開始。

通過上面這個排行,我們也許能看出費德勒王朝的長短。

比約·柏格的生日恰好在法網和溫網之間,自從以第一個法網冠軍慶祝自己的18歲生日開始,整整八年,這位瑞典天才的生日禮物不是法網冠軍就是溫網冠軍,或者乾脆是生日前後各收一次大禮。遺憾的是,25歲生日之後,比約·柏格就再也沒有獲得過大滿貫。其實,維蘭德和貝克爾也是如此,24歲之後都只收穫了一個大滿貫。而考瑞爾的所有4個大滿貫都是24歲前所獲。

與此比鮮明的是倫德爾,倫德爾直到滿了24歲之後才開始發飆,並一發不可收拾地拿下8個大滿貫冠軍和11個亞軍。

現在絲毫看不出費德勒有早衰的跡象,但瑞士人24歲之後的大滿貫之路到底是像比約·柏格還是像桑普拉斯呢?那就等著瞧吧。

總結:嘗到有目標就要喊出來的甜頭,李娜在澳網奪冠後又提出了新目標,“希望可以在提高排名的同時,如果有機會,再拿一個大滿貫吧。”李娜說。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